第1638頁
大明現在的教育正從原本的教育體系和結構開始慢慢轉變,其實朱怡成為皇家子弟和勛貴子弟創建的皇家學院已經打破了原本的教育方式,皇家學院的建立更像是西方國家的學院結構,但又有著一些不同。
朱怡成在當初著手建立皇家學院的時候就準備把這家學院按後世的現代教育模式來進行。當然了,後世的教育中糟粕也有不少,而傳統的教育中同樣有著亮點。
取其糟粕,用其優勢,再同實際進行結合,這才是朱怡成建立皇家學院的真正目的。
此外,朱怡成還打算用皇家學院的模式來影響大明的教育結構,包括大明官員的選拔。
在封建社會,中國開創的科舉制度是極為領先的一種官員選拔制度,這種制度打破了之前官員選拔僅僅從貴族和世家子弟中徵召的方式,從而給予了普通人在階級地位上的一個上升通道。
這種制度的建立,極大緩解了社會矛盾,又能夠使國家通過這種方式選拔優秀的人才。
中國的科舉制度曾今被西方世界大為稱讚,並對後世的現代西方世界造成了極大影響。
其實早在十六世紀的時候,西方世界就逐漸從中國科舉制度中得到了啟迪,逐步改變西方原本的貴族世襲制、君主恩賜制,或實行個人贍拘制、政黨分肥制等。
按照歷史的軌道,在十八世紀初期,西方世界就正式以中國科舉制度為藍本建立文官考核制度,從而逐步取代原本落後的那些制度。而在這個時空,由於大明的強勢崛起,科舉制度對西方世界的影響力進一步增強,目前歐洲各國已有不少國家開始認識到這種制度的優越點,並著手對本國官員選拔制度進行調整。
雖然中國的科舉制度也有這樣那樣的弊端,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科舉制度的確做到了相對平等,同時也開創了平民參政改變社會結構的先例。
當然,再先進的制度在運行近千年後終究會產生落後的一面,並且不適應時代的進步。但是不管如何,科舉制度的影響力直到後世取消科舉制度後依舊存在,在後世很常見的各種選拔考核等等,這些制度無不有著科舉制度的影子,所以說科舉制度的存在對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極大作用。
朱怡成從來沒有想過取消科舉制度,如果他這麼做的話必然會引起極大的反對包括整個社會的動盪。
後世歷史重所謂的百日維新變法就是如此,一群不食人間煙火,僅僅靠著滿腔熱血和想像的書生和一個幾乎是傀儡,迫切希望獲得真正權利的皇帝所主導的這場變法之所以失敗,除去其他因素外,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取消科舉。
這種做法簡直就是自尋死路,自絕於人民。沒了科舉制度,又拿不出一個能夠替代的相對平等的制度,等於站到了所有讀書人的對立面,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失敗是必然的,也是無可挽回的。
朱怡成又不是傻瓜,他當然明白科舉制度的重要性,這種制度的存在也是有必要的。所以朱怡成從一開始就沒想過取消科舉制度,僅僅只是對現有的科舉制度進行改革,而且他很聰明的用之前科舉制度中原本就有的一些東西來對大明復國後的第一次科舉進行調整,比如除進士科外恢復和設置了明法和明算兩科,同時再增加武舉一科。
這些調整並沒引起任何反對,也沒造成動盪,畢竟明法和明算兩科在唐宋時期就有,至於武舉一科在武周朝時就曾今出現過,只不過後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延續和確定下來而已。
大明用這種方式來對現有科舉制度進行調整,同時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這些年中,通過新的科舉進行選拔的官員包括技術人員極大地成為大明發展的支柱,而且也給予普通人更多的上升通道。
在這種基礎上,朱怡成在幾年前就又暗搓搓地開始在科舉科目中繼續增加了一些新的科目,說白了朱怡成這麼做實際上就是用科舉制度的這張皮來來進行遮掩,實際上是打著科舉制度的名義進行官員和科技人員的選拔改革,從而進一步減弱進士科在科舉中的影響力。
不得不承認,朱怡成做的很是漂亮,他沒有搞什麼一步到位和強制推行,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和改變了原本科舉制度的結構,從而達到了他的目的。
除去科舉制度的實施外,本質還是教育結構。
這話就重新繞到了原本,朱怡成通過科舉制度的改革再加上以皇家學院為藍本建立現代教育模式,由上之下逐步影響原本存在於的私塾教育和官學制度。
對於後者,朱怡成和改革科舉制度一樣並沒有進行表面上的大變動,僅僅在原來的官學制度上進行逐步的調整,以適應變化。
至於私塾,這個朱怡成暫時沒有管他,因為私塾的性質和國家教育是完全不同的,這屬於民間私人和自發性的教育。但是隨著科舉制度的不斷變化,包括皇家學院的出現和官學的變化,私塾自然也會逐步改變。
這種改變會終究導致私塾的消亡,從而轉為由官學或者民間新型學校來替代。後者已經開始在江南、直隸等地出現了,而且還得到了朝廷的大力支持。
隨著官學改變和新型學校的不斷出現,朱怡成考慮到後期的發展情況,決定再一次拆分禮部,把禮部中的教育職能單獨從禮部中分離出來,建立教育部以專門負責教育制度的進一步推行、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