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頁
但如此順利的局面讓我感到很是不安,一切盡在手中的感覺是很好,但兩年前衣帶詔提前出現的時候,似乎也是我有這種一切在握自我感覺良好的時刻。
我很清楚自己不是什麼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智謀之士,只不過是憑藉著二十一世紀哪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里從電視、報紙、網絡里積累下來的亂七八糟的知識在這裡混社會。為了不讓事情失控,我在干預歷史發展的同時又在小心翼翼的努力維持著近階段歷史原來的面貌,但隨著時間推移,蝴蝶效應的後果一定會越來越顯著。其他的先不說,單是沒了赤兔馬又少了過五關斬六將經歷的關羽,應該沒什麼機會被後人尊為武聖了吧。這還是小事,關鍵是這次的官渡之戰會不會受到蝴蝶效應的影響,烏巢劫糧還是不是這次戰役的轉折點?如果沒有了烏巢劫糧,那麼要如何做才能打贏這一仗呢?
無產階級開國領袖曾一再的教導過我們,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在戰術上一定要重視敵人!在我看來,每一個對手都有其可敬之處,如果一味的貶低敵手,那麼同時也是在貶低自己。
袁紹雖算不上一個旋轉乾坤的英雄,但也是一個對當時政局發生過重大影響的風雲人物。在起初群雄逐鹿中原的爭鬥中,與曹操「官渡之戰」時最終被曹操擊敗了,是他的不足。但在此之前卻曾經叱吒風雲,鷹揚河朔,也不失為一位名震遐邇的豪強,而絕非一無是處的二世祖。少年時期的袁紹相貌堂堂,氣宇不凡,並完全是一副當代孟嘗君的作派。待人接物,有口皆碑,致使天下英豪,「莫不爭赴其庭。」當時的袁紹表面上還極有平等觀念,不搭大貴人的臭架子,這可能和他的出身尊貴與卑賤兼而有之有很大的關係。袁紹的母親只不過是袁家的俾女,與他不和的同父異母兄弟袁術,就曾以此諷刺袁紹為「敗家奴」。
在何進任大將軍的那一個階段里,袁紹與曹操同樣都心懷漢室,立志剷除佞宦。建議招諸侯進京並不能說絕對是一種錯誤的決策,當時京都的主要軍事力量是『西園八校尉』,而這八校尉中除了任司隸校尉的袁紹,任典軍校尉的曹操,任右校尉的淳于瓊,另外五個校尉都聽十常侍所使。從兵力上看何進是處於劣勢,何況還有何太后為宦官撐腰,招諸侯進京也不能不算是一個辦法。若非何進不聽袁紹勸阻執意入宮而被殺,使得『革命黨』群龍無首,那麼以後誰是誰非可能就是另一種說法了。
在我看來不單是袁紹、就連已經敗亡的袁術也有他的獨到之處。出身世家的袁氏兄弟都站在他們各自的立場上,對這個時期的政治的動向做出了個性鮮明的判斷。
袁術看到了漢朝滅亡的必然性,也看到了各方諸侯取而代之的野心,他稱帝的行為除了野心的膨脹外也是希望能占據所謂大義上的政治優勢,同時也希望扭轉在家族繼承人的爭鬥中落入下風的局面,可惜他對時機的判斷和自身實力的認識上存在太多缺憾。
袁紹要比弟弟袁術高明了許多,不但在得到了袁氏門生故吏的支持而成為袁氏一門當仁不讓的繼承人,而且我敢說袁紹也已經看到了漢室將亡;雖然不知道袁紹是如何從一個心懷漢室的忠臣,變成一個欲取而代之霸主的具體過程,但至少應該要比見到玉璽就有了異心的孫堅在從量變到質變上慢了許多。
後人分析袁紹的得失時,都對他在天子東逃之時不去迎奉天子,從而喪失了政治上的主動是一大失策,但袁紹未必沒有他的道理。挾天子以令諸侯說起來很容易,看起來似乎也很風光;但其中之苦又有幾人看的清楚。董卓怎麼樣?王允又如何?郭、李的下場是什麼?就連曹操不是也被皇帝弄了個衣帶詔出來被定性為『國賊』嗎?由此可見,挾天子以令諸侯並非絕對是完全之策。
沒有迎奉天子並不代表袁紹沒有眼光,當時北方的諸侯中以他的實力為最強,那個時候雖然還沒有滅掉公孫瓚,但也是遲一天、早一天的事情了。我可以想像的到袁紹的打算,消滅公孫瓚後就擁有了四州之地,無論在地盤還是在人口上都沒有那個諸侯能與之抗衡,在袁紹的眼裡一統天下建立袁氏王朝的日子已經不遠了,既然已經打算自己做皇帝,又何必請了一個天子到自己的地盤上受其牽制,到最後還有可能得一個謀逆篡位的壞名聲。
這次官渡之戰袁紹也並非絕對沒有勝利的可能,只要袁紹能分出一隊兵馬去打許都,失去了根基的曹操就會不戰自潰,可惜世家大族出身的袁紹想的卻是要堂堂正正的在正面戰場上打一個漂亮的殲滅戰。
不知不覺間已經走了好遠,我覺得有些疲倦,不光是身體上的,精神上也很累,來到這個時代已經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裡沒有向任何人吐露過內心的秘密是很吃力的一件事情。不是有那麼一句話嗎:做賊三年不打自招!
在心中嘆息了一聲後就想回去睡覺,可這時候才發現剛才如夢遊般的隨意亂走卻是不知道該怎麼回去了。深夜的大營里每個帳篷看起來都差不多,有心找一隊值夜的巡邏兵送我回去,四下張望間卻發現有一座帳篷里有燈火閃耀,看來失眠的人不光是我一個。忍不住好奇就走了過去,到門前從縫隙中往裡一看,就見一個人正在翻閱卷宗。
從背影看不出裡面的人是誰,要是貿然進去多有不妥,於是我咳嗽了一聲算是打個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