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024頁

    由此觀之,既然本無戀棧之意,那麼荀、毛、涼這三個人就很可能把戲文作足嘍,反覆上奏請辭。終究今日朝堂之上,群臣請辭也好,曹操溫言撫慰也罷,全都是口頭文章,若不落於紙筆,深恐士林異言也。

    想到這裡,是勛不禁苦笑,問諸葛亮:「吾亦當上奏請辭乎?」

    諸葛亮說當然啦,要是誰都不辭,您也可以不辭,倘若別人奏辭,您這兒卻毫無舉動,或者比他們慢上一拍,那麼士林之中又會如何看待於你?諸葛亮跟是勛在性格方面有一點非常接近,那就是極重名聲——當然啦,是勛是以名立身,近乎於沽名釣譽了,孔明可是打骨子裡以純臣自居的——所以才能一言便點中是勛要害之處。

    是勛不禁長嘆一聲:「如此沽名,亦何益也!」這種表面文章做起來真是讓人鬱悶啊,可是又不得不做。

    誰料諸葛亮不但不加以附和,反而提醒是勛:「先生此何言耶?以為亮請先生虛奏以要名乎?非也,請先生真辭其位可也。」

    眾人聞言都嚇了一大跳,是勛還沒有反應過來,曹豹先開口問了:「孔明此何言歟?豈可真辭?!」

    諸葛亮淡淡一笑,注目是勛:「亮初歸,即聞關、逄二先生言及先生之厄難也,今日請辭,乃可脫此厄難,不亦宜乎?」  

    曹豹迷糊了,問道你說的是什麼意思?啥「厄難」?是勛不禁搖頭苦笑,逄紀倒是趕緊接過話去,把相關孔融之事向曹豹和盤托出。

    隨即諸葛亮就說了,想要躲過曹操殺孔融,最佳方法就是離開安邑,到別處去,因為通訊手段的不發達,您不可能及時得到消息,那麼無以為諫,也就順理成章,不會遭人懷疑和誹謗了。問題您身為中書令,為魏之首相,不是想閃人就閃人的呀——此前想要出馬以平壺口胡工之亂,不是就被曹操打了回票了嗎?這種事兒可一而不可再,要是反覆計議閃人,必將引發曹操或者他人的疑忌。

    如今借著段瑕逼迫宰相們引咎辭職的東風,就此去職,這不是一個挺好的機會嗎?您此前受曾二狗的牽累,就已經辭過一回職了,如今即便其他宰相不肯請辭,您也得必須做出請辭的姿態來,他們若然請辭,您的態度就必須更加堅定才成。就理論上來說,宰相雖辭,國家也可能給一散職,仍然留在中樞,但您可以推辭不受,還須表態要返鄉歸隱。

    前事再加今事,只要態度夠堅決,那麼就連魏王也留您不住,趁機閃人,也容易封堵悠悠眾口。並且——

    「若段思闕受人所使,觀公等繼任者,乃可知也。」

    倘若段瑕只是簡單地咬住宰相們狂噴,那就算了,倘若他背後確實有人指使,那麼既然連關靖、逄紀都摸不准這隻幕後黑手,我自然更加無從揣測啦。然而只要觀察舊宰相去職後新提升之人,黑手就自然會暴露出來——若無必進之能,先把舊的宰相們轟下台去又有什麼意義?  

    是勛仔細思索諸葛亮的話,良久沉默不語。最終還是諸葛亮又發一言點醒了他:「先生得掌中書,已二歲余。然自建初以來,三公而得久居於位者,幾希?」

    第二十四章、三辭三留

    諸葛亮質問是勛:「自建初以來,三公而得久居於位者,幾希?」

    建初乃是漢章帝的年號,繼承其父明帝之業,並稱為「明章之治」,算是東漢朝最鼎盛的時期。諸葛亮問了,自從章帝以來,朝廷三公,大多在任一兩年最多三年就必然撤換,能夠長久居於高位的,除掉某些特殊情況(比如說曹操擔任司空多年),你算算能有幾人?

    是勛眉頭一皺,心說孔明此語,好無道理,可是又確實有理。所以說沒道理,是因為舊事無可與今事相提並論,東漢朝政歸內廷,大將軍錄尚書事才是真正的宰相,總統國柄,所謂「三公」,大多備員而已,所以才如段瑕所說,逢點兒什麼天災人禍就集體引咎請辭——要是真正的國相一兩年就換一屆,那國家還不徹底亂套了嗎?

    所以又說孔明之語確實有理,是因為是勛很快就想明白了,大將軍錄尚書事所以不能經常更換,是因為實執國柄,章帝以後的歷任漢帝,或者是傀儡,或者是甩手掌柜,不怎麼管事兒啊。倘若天子真的牢牢捏住了權柄,哪怕大臣走馬燈一般地更換,又有何害?  

    如今魏國的君主是曹操,不是劉家歷代那些廢物點心,曹操的權力欲是無限的,就連原本規劃好的宰相五日一會商,大事啟奏,他都得見天兒摻和,逐漸地竟然轉化成了朝會。所以在曹操治下,宰相一兩年換一屆,真算不了多大的事兒,不會對國政造成太大影響。

    然後,換一個角度再來考慮問題:曹操既然威福自專,他能夠允許宰相長久地不換人嗎?!

    曹豹還跟那兒迷糊呢,完全不知所云,甚至就連想提問都問不出啥來,可是關靖、逄紀全都立刻便領會了諸葛亮的意思。逄元圖沉吟不語,關士起卻問:「孔明得無多慮乎?」

    諸葛亮搖頭笑笑:「多算勝,少算不勝。」說著注目是勛,那意思,我們必須幫您把各方面因素全都考慮齊全嘍,至於最後決斷嘛,還需要您自己來下啊。

    是勛知道一句「古」話,叫做「諸葛一生唯謹慎」,他原本瞧著這個諸葛亮貌似跟原本歷史上不盡相同,小年輕熱血澎湃,行事說不上冒失,也略略有些操切,可是如今,他算是確定瞧見「諸葛武侯」的風采啦。本來對都中之事了解得非常有限,但孔明偏能方方面面,全都考慮得滴水不漏——妙極了,這小子既已成長起來,我連關靖、逄紀全都可以不要!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02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