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3頁
所以他向曹操承諾,只要曹操退出關中,他進軍直抵桃林,就此止步,不會再向東占據一尺之地。可是曹操一方面捨不得關中沃野,另方面——我要信你我是傻瓜!曹操知道,人的野心都是隨著勢力增長而逐漸提升的——自己就是最好的例子——真要呂布併吞雍涼,擁兵十數萬,得著機會必然繼續東進啊,就算暫時沒這個心,遲早也會起這個意。
所以最終還是談不攏,呂布把手一揮:「孟德既不肯與,吾自取可也。期以五日,與君會獵。」然後施施然駁轉馬頭——走了。
曹操又是羞惱,又是擔憂,返回大營途中是面色陰沉,一言不發啊。未入轅門,突然有軍士攔在馬前,曹操正琢磨呂布的事兒呢,一個不防,匆匆勒馬,差點兒就把那傢伙給踹翻在地。曹操大怒,當即呵斥道:「誰敢攔孤之馬?斬訖來報!」
幾名部曲立刻沖將上去,將那軍士按翻在地,就要行刑。那軍士伏地磕頭,哀告解釋:「非敢衝撞魏公,為報是令君來也。」曹操雙眉一努,趕緊擺一擺手,俯身問道:「是宏輔已入營中耶?」
話音才落,就聽得不遠處傳來熟悉的聲音:「勛特來迎候主公,請恕此卒冒犯之罪。」曹操大喜,也不管那小兵了,催馬而前去會見是勛。是勛翻身下馬,深深一揖:「勛來遲,主公寬赦。」曹操也趕緊跳下馬來,伸雙手扶住是勛的胳膊:「宏輔何必如此大禮?」隨即一皺眉頭:「雖已入春,關中尚寒,宏輔衣少,慎勿染疾,以傷孤心也。」說著話解下身上的披風,蓋在是勛肩膀上。
是勛小心肝兒當即一個哆嗦,暗叫一聲——不好!
他本是奉了曹操之命,到前線來幫忙的,在此之前,先處理好了荊、揚等州新收領土的安撫之事。所謂「南人歸南,北人歸北」,孫家的淮泗將佐放下武器以後,多被押送到長江北岸,乃以入朝覲見之名,先得去許都轉一個圈兒。是勛跟荀攸商議過後,行文朝廷,說張昭、張紘、秦松、薛綜等,皆有才具,可即授職——反正都是些文官,翻騰不起啥浪花來。至於那票武將,什麼程普、韓當、朱治、宋謙等等,不能讓他們再領兵啦,給個閒職,都安置在魏之五郡,監視居住。
就中是勛單獨提出一個人來,乃孫家別部司馬呂蒙呂子明,年方三十一歲,他說這人我比較感興趣,希望能夠召到安邑來,授予中書之職。荀攸挺奇怪,說根據檔案所載,這就一純粹的武夫啊,你要真覺得才堪大用,也該置之軍中,幹嘛要放到中書台來做文職?
是勛當然不能跟荀公達說這小子素質高,只要強按著他的頭讀幾年書,必然大成。只好敷衍說:「吾前南下,聞呂子明忠勇可用,然終為孫氏吏,不可使其遽統兵也,乃先置之中書,容吾觀察。」
荀攸說成,這般小事,聽你的便是了。
仍留江南諸人,孫權繼續當他的會稽郡守,但是奪了爵位和將軍號,而且把會稽郡上下屬吏全都大換血,基本上全都是此前未曾出仕的吳會豪族,用來逐步把孫仲謀給架空。任魯肅為揚州刺史,顧雍為吳郡太守;任徐宣為閩州刺史、衛臻為洪州刺史、孫賁為洪州臨川郡守。
然後商量著,咱們等個半年,待江南基本穩定下來,就以朝廷詔命,把孫權的幾個兄弟、堂兄弟,什麼孫朗、孫輔、孫瑜之類的,全都召拜為郎,一步步肢解孫氏家族。
至於荊州,仍以劉琮為荊州刺史,但是江北各郡的太守全都是曹家人,而且召蔡瑁、蒯越、馬良等入朝,任以顯職。至於傅巽、趙儼等從前在劉家不得志的士人,全都召至安邑,授以魏官。文聘、黃忠,仍使將兵,一個跟隨諸葛亮南下招安江南四郡,一個繼續堵在秭歸防備關羽。
把這一切人事安排全都布置好,是勛便率領新募的三千兵馬,押解大批糧秣,渡過黃河,西抵長安。司馬懿大禮迎入,是勛這才恍惚了一下——唉,貌似我在幽州的時候,曾經也收了司馬仲達為徒,使其名列鄭門再傳來著,怎麼忙著忙著,竟然給忘記了?司馬懿見了自己就磕頭,自己還嫌他過于謙卑——雖然名位有差,區隔也沒那麼遠啊——要一轉念才始明白,哦,這不是下吏見上官之禮,而是弟子拜師尊之禮……
隨即便從司馬仲達口中聽說,前線局勢大為不妙,曹操也已經多次寫信來問啦,是宏輔來了沒有?是勛趕緊的卸下糧草,然後只率部曲趕去雍水東岸——至於那些新兵,先得在長安城內再訓練一段時間,才好往前線開,否則就是白白送死。
是勛挺想念曹操,相信曹孟德也更為想念自己——想自己給他出主意啊。可是沒料到才剛見面,曹操的態度竟然如此親密,而且還直接解下披風,給自己蓋在肩膀上。是宏輔腦袋裡當即冒出一個人名來:吳起!
吳起是戰國名將,愛兵如子,據說他「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裹贏糧,與士卒分勞苦」,甚至於「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結果那小兵的娘聽說此事,不但不受感動,反而放聲大哭,別人問她原因,她就說啦:「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封建時代,並沒有什麼人人平等的觀念,真把部下性命當自己性命的將領寥寥無幾啊,起碼就是勛所知,曹操斷不是這種人!你說曹操跟自己的關係近嗎?很近。感情親嗎?很親。可是終究主從等級擺在那兒呢,見了面拉拉自己的手,說聲「你終於來啦,我很想你」,那是情理中事,可是解衣衣之,這戲就有點兒過火啦。曹操幹嘛對自己這麼好呢?是為了讓自己「戰不旋踵,遂死於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