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291頁

    第十四章、無奈竊國

    是勛受命伐蜀,匆匆辭去,退返府邸,把事兒跟是復、桓范一說。桓范就問:「天子今日氣色若何?」是勛說可能是受劉備死訊的鼓舞,瞧著臉色不錯,雖然仍舊是斜倚在榻上接見的群臣,但比前幾天已經康健很多啦。桓范沉吟道:「得無迴光返照之相耶?」既在私室,他也就不必諱言,當下大著膽子說道:「恐天子自知去日無多,恐不能得見天下歸一,慮太孫不能穩妥得國也,乃急於滅蜀,並命主公。」

    是勛說好吧,那我就去為他曹家再奮鬥那麼一回。是復請命,說這可能是最後一場大仗了,希望父親您帶上兒子出征。是勛搖搖頭:「陛下若不諱,吾不在都中,正恐交替之際,別出波折。汝與元則坐守洛陽,吾始無憂,乃可西行也。」

    他當然不清楚自己離開以後,曹操跟曹髦祖孫二人的對話。且說曹操言道:「朕自知命不久矣,千秋之後,恐汝年幼,不能制之,故暫為汝除去此人耳。」「此人」,指的正是是勛是宏輔。

    曹髦聞言大驚,忙問:「祖姑婿為朝廷重臣、陛下股肱,忠誠亮直,無負於國家,何得言除之耶?」

    曹操說我不是說要殺掉這個人,而是要除去他的勢——「是宏輔善察人心,禮賢下士,門生故吏布於天下,又高踞太尉之位,荀公達既去,陳長文又罷,則無人可與相拮抗也。能制之者,其唯朕耳,汝尚難為。」其實如今品秩高過是勛的還有一個曹德,但曹去疾才能有限,更無雄心,而且天生秉賦就跟個小透明似的,誰都不把他當一回事兒。  

    曹髦說是勛一心想做文魁、儒宗,我瞧不出他有什麼野心哪,而且早早地便辭去職務,退任太尉,也不插手人事,也不妄攬兵權,如今你竟然疑心他……還是說有什麼跡象是孫兒我所不知道的?

    曹操冷冷一笑:「人心叵測,且易變也。昔朕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之人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耳。後違迕諸常侍而去官,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乃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再征為都尉,遷典軍校尉,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朕豈幼少即欲代漢,而成吾曹氏耶?其勢漸成,志乃更移,且依附正多,皆欲從龍而升,朕若辜負,恐曹氏亡無日矣!此亦汝父之不能為嗣故也。朕將不諱,而是宏輔方不惑,若不抑制之,恐十年間其勢更熾,即本無異心,焉知無所更移耶?」

    我本來志向也沒有多麼遠大,沒想過要當皇帝,可是形勢逼人,既然不期然地走到了這一步,那麼就不可能再抽身而退啦。我不僅僅代表了個人和曹家的利益,也代表了諸多部下的利益,在他們的推戴下,才終於履此至尊之位。要是我硬挺著不肯代漢,你瞧那些部下會不會再跟從我?說不定政權就此崩潰,曹家就此覆亡呢!  

    是勛也是同樣,他如今勢力太大,如果不加以抑制,而任由其繼續膨脹,誰知道五年、十年以後,會不會有一大群人要擁戴他為尊呢?到時候他只有篡魏或者去死兩條道路可走,你覺得他會選擇哪一條路?

    ——「人因勢變,事因勢成,順之則昌,逆之必亡,其不欲死者,鉤不可竊而國可竊,為人君者,可不慎歟?汝前目見,為一儲位,即兄弟可相殺也,況於外姓乎?人君無私,無私則無情也,即同宗亦不可輕信,況其姓是,而非曹乎?」

    說到這裡,冷冷一笑:「是宏輔暗與盧洪往來,而以為朕不知耶?彼為免校事彈劾,避其禍耶?或有他心,其誰識之?」

    曹髦聽得滿頭的冷汗,心底也覺得涼嗖嗖的,但也只得躬身受教。

    曹操挺滿意孫子的表現,於是點一點頭,繼續教導他:「今乃告汝,朕將如何處是宏輔……」

    是勛此番率師伐蜀,成功的可能性相當之大——因為蜀中我只忌憚劉備一個人,如今不但劉備死了,就連他左膀右臂的龐統、法正、關羽、張飛也都陸續掛了,剩下那些廢物又分裂其國,內鬥不休,我軍趁其弊而進,不用半年,便可平定蜀地。但是蜀中太過偏遠啦,又久懸化外,從劉焉時代就得其割據之實,正如我剛才說過的,奪取不難,穩定不易。  

    那麼是勛就必須要為了穩定蜀地而做全盤的規劃,所謂「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難免會不俟報而為諸權宜之計。到時候便可以「無詔擅專」的罪名,削其太尉銜,命其返都待罪……

    曹髦皺眉問道:「祖姑婿素非擅專妄為者也,若其事事先稟而行,奈何?」

    曹操說那他就一定穩定不了蜀地,只要出一兩個小亂子,也可以用鎮定不利的罪名,照樣奪其太尉銜,把他召回洛陽來。

    曹髦又問:「若逼之急也,彼乃據蜀自立,奈何?」

    曹操冷笑道:「其眷皆在洛陽,安敢背反?且蜀既破,遺民震恐,不足與圖事;中國將士各自思歸,亦不肯與同也。彼若作惡,只自滅族耳!」

    頓了一頓,繼續說道:「是宏輔既還,仍留其爵,使閒居洛中,蹉跎數載,徐徐去其羽翼,挫其聲名。待朕百年之後,汝可復歸之,彼勢既弱,又德新君,則必竭誠盡忠,用可無慮也。此吾為汝預除隱患,故為此計耳——其於宏輔,雖受小挫,實可保安,乃期全朕君臣相遇之德矣。」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291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