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437頁

    所以他認為,必須逼迫匈奴人攻入并州,與袁軍作戰,只有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將他們綁在曹家的戰車之上。然而是勛遠遠地呆在安邑,光行文要求匈奴發兵是無用的,反倒可能產生反效果,故此應當派遣呂軍與匈奴共同行動,一起突出河東,騷擾并州。

    「先發者,呂軍也,次發者,匈奴也,主公可踵跡其後,掌控運路,然不必親入并州。」反正呂軍是客軍,他們想打就讓他們打去,呂軍既動,匈奴就不可能再跟後面瞧著,肯定也要上前線去搶奪戰利品。至於是勛,可以率軍前至四郡,一方面保障後路,押運糧秣、隨時接應,另方面也防止匈奴臨陣倒戈。

    是勛聽了司馬懿的建議,不禁背著雙手,沉吟不語。他承認司馬懿所言確實有理——仲達果當世之傑也——倘若任由匈奴人自己選擇出擊的時機,他們很可能就一直坐守下去,直到糧食吃得差不多了才被迫動手,但遷延日久,袁氏會搞出什麼分化、拉攏的手法來,效用如何,那真是難以預料。本身來說,袁氏把《為袁紹討豫州文》也往平陽送了一份兒,就表明了他們的態度,而在原本的歷史上,官渡前後,南匈奴也是上過袁家賊船的。故而,必須先發制人,逼迫匈奴進兵,以加深他們與袁家之間的不信任感。

    終究是勛也不過送了呼廚泉一顆金印而已,金印再好,不能當飯吃啊。  

    在逼迫匈奴出兵的同時,是勛可以率軍增援為藉口,大搖大擺進入四縣,即便匈奴人有所警惕,做出種種限制,終究老窩橫插進這麼一支武裝來,他們也便不敢輕易再起叛反之心了。

    是勛沉吟良久,又遣人將張既、賈衢重新叫回來,四個智謀之士開了場小會,最終敲定了這一方針。於是立刻行文平陽,說我軍欲待經四縣而突襲太原,希望匈奴方面可以配合行動。

    既然答應與曹家聯合,不放曹兵過境是不可能的,呼廚泉接信以後,趕緊召來去卑商議,去卑說:「此乃促我也。」這是是太守想要避免咱們首鼠兩端,所以要求明確態度,要麼跟著曹家跟袁家見仗,要麼馬上翻臉,投向袁氏——「單于須早作決斷。」

    呼廚泉說我不想答應——即便已經決定要幫曹操,但主動權應該掌握在咱們自己手裡,要是答應即刻協同出兵,則主動權就徹底落到是勛手裡去啦。去卑就問了:「單于欲反乎?」呼廚泉皺著眉頭撓撓後腦勺:「吾亦不願反也。」這仗才開始打,誰能猜到最終勝負啊?既然已經傍上了一家,要是臨陣倒戈,那就別想再回頭啦,要是最終曹家勝了,咱們可該怎麼辦?

    呼廚泉猶猶豫豫的,去卑不禁起急:「事無兩全者也,請單于速下決斷!」

    呼廚泉低頭瞧瞧是勛信上寫的,曹家先鋒乃是呂布將曹性——他還是識得幾個漢字的,而是勛給他的書信,言辭又不深奧——就不禁有點肝兒顫,再轉過頭去瞧瞧案上供的「天降單于璽」,又多少有點兒捨不得。最終在去卑的連聲催促下,只好一咬牙:「如此,暫且從了他便是……只是,某心有不甘也!」  

    去卑說您要是不甘心,咱們還有的是辦法,比方說可召左谷蠡王前來——「彼深恨是太守者也,可如此如此,這般這般……」

    十日後,曹性率領兩千呂軍、夏侯蘭率領兩千曹軍,經白波谷而抵平陽,與去卑相會。事先都已經商量好了,匈奴方面提出了兩個條件:其一,在四縣之內,呂軍必須和匈奴軍一起行動,接受監視;進入并州以後,雙方則分道揚鑣,各有所攻,各有所取,不相統屬。其二,是勛作為戰役總指揮,可以進入四縣,保障後路,但不得進入平陽城,除部曲外,漢軍亦不得進入任何一座縣城。

    匈奴方面並不怕是勛突然翻臉,一口氣吞併四縣——他還沒那麼好的胃口——怕的是一旦讓漢軍進入城池,則可長期據守,匈奴方面沒有足夠的攻城經驗,恐怕便會主客易勢。

    匈奴方面出動了六千騎,由去卑統領,監視和伴隨著曹性經平陽而抵永安。老窩留下了三千騎,由呼廚泉單于指揮,以警戒第二批北上的漢軍。

    這第二批北上的漢軍,便是是勛所部,人數不多,包括最初那兩千曹軍中的一半兒,以及自家的一百五十名部曲。是勛只想保障自身的安全,還真沒打算趁機收復四縣,所以兵帶多了毫無意義,反啟匈奴之疑,只要足夠精銳就成。

    是勛把精兵強將全都帶在身邊,司馬懿、張既、賈衢,那是一個都不能少的,孫汶仍然駐紮在翼城,夏侯蘭率兩千軍配合曹性行動,郡內事務,則暫且委託給裴徽處理,諸葛瑾、孫資為其副也。此外,是勛還特意點了秦誼的名兒,讓他跟隨去卑,擔任漢、匈兩軍的聯絡和解紛工作。  

    臨行前,是勛悄悄地關照秦誼:「休使匈奴劫掠百姓,至於士人、鄉豪,則無妨也……」

    第十九章、戰爭迷霧

    是勛有放縱匈奴劫掠世家、豪門之意,秦誼有點兒懷疑自己耳朵出了問題,聽錯了,當下滿面驚詫地望著主公。

    是勛心說我的真實用意,估計這年月沒人能猜得出來,但既然派你去監護匈奴,總得給你個合適的理由——「袁氏四世三公,士人皆仰望者也,彼等各據塢堡,抗拒王師,不妨藉匈奴之手以除之,則異日我取并州,易也。」就連兗、豫的很多大戶都心向袁氏,更何況并州呢?此禍不除,後必為患!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437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