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228頁

    再舉起第二枚手指:「其二,疏不間親,得罪宗室。」那年月是貴族社會,二人既圖變法,肯定會損害到舊貴族的利益,而那些舊貴族大多是秦君、楚君的親戚,所以論起親疏關係來,吳起、商鞅亦天然處於劣勢,靠山一倒,必死無疑。

    還有一個例子是晁錯,他即便再受漢景帝的信任,但他的敵手是吳、楚等藩王,同姓跟異姓相碰,異姓或可得逞於一時,終究無法得意於一世。就算沒有吳、楚的要挾、袁盎的讒言,估計晁錯也不會落著什麼好下場。

    但是老爹你又不同,你本就是皇親國戚,如今兒子我尚了公主,又把關係更拉近一層,咱們只要別把諸曹夏侯全都給得罪了,就不怕有人膽敢翻天。

    最後舉起第三枚手指:「其三,但知謀國,而不謀身。譬如晁錯,其父早誡之云:『劉氏安矣,而晁氏危。』彼堅不改節,復不能殺竇嬰、袁盎等,乃至於死。」必須多考慮自身的安危,同時殺光所有不滿的人、剷除潛在威脅,才能避免將來的禍患。

    在這點上兒子我就要說了,老爹你是考慮過家族的安康,為此平素與人為善,與商鞅、晁錯他們不同,但你下手還是不夠狠辣呀。象陳群那樣見天兒跟你頂牛的,兒子我就不能忍,虧你還會時不時說他的好話……

    是復是侃侃而談,是勛卻只是端著酒杯,沉吟不語。又喝了一會兒,是復已經開始跟那兒打晃,基本上坐不直啦,是勛就說你今天別出城了,我會派人去向汝母和公主通報一聲,你就睡這裡好了——要甘氏去給大公子準備寢室。  

    是復這一覺直睡到日上三桿,方才醒來。睜開眼睛先迷糊:這是哪兒啊?隨即記憶逐漸恢復,卻不禁嚇出了一身冷汗——我靠昨天真的喝多了,都跟老爹說了些什麼啊?!公主老婆所言確實有理,酒多必失……可是誰想到在自己家裡都能喝醉,還敢跟老爹大放厥詞呢?警惕性一放鬆,敢情我也只不過是個普通的醉漢而已啊……

    越想越是害怕,兼且後悔。好在仔細回想,昨天老爹跟自己喝的差不多量,基本上他一杯,我一杯,我一杯,他一杯……他的酒量還沒我好呢,希望也早就喝醉啦,完全把我的話給忘記了。要不然我勸他殺陳群的時候,按照他素常的脾氣,就該出聲喝止啊,結果屁都沒放一個,不會是已經迷糊了,對於兒子的話全都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吧?

    天公庇祐,老爹已經把昨天的事兒全都忘光了吧……

    趕緊起身洗漱,並問婢女,大人何在?婢女回復道主人還在書齋,吩咐說大公子倘若醒了,便可前往相見。是復心裡一「咯噔」,忙問:「大人何時起身耶?」婢女回答說:「辰時即起。」

    是復抬頭看看天色,太陽都快當頂了……老爹起得倒早啊,不會他並沒有我所料想的醉得那麼厲害吧?心中忐忑,趕緊前往書齋,報門拜見。

    是勛正在寫字,便即召喚是復進來。是復先大禮拜見,說:「兒醉矣,或有妄言,阿爹勿罪。」先說好啊,我昨天那是醉話,當不得真的,不管你是聽見沒有,還記得不曾,都請別往心裡去。  

    是勛淡淡一笑,放下筆,伸手攙扶是復起來,拉他坐下,然後低聲說道:「是謂『酒後吐真言』也。」是復大驚,趕緊分辯:「酒後但有誕語,安得真言?」是勛一撇嘴,說倘若酒後沒有真話,你老婆就不會告誡你少飲為佳啦,而為父……也不會特意拉你喝酒。

    是勛有很多種發明,其中之一就是「轉壺」,那還是小時候聽的評書演義《楊家將》學來的。據說遼國天慶王在金沙灘擺宴雙龍會,楊家大郎、二郎分別偽裝宋太宗和八賢王前往,被天慶王使用轉壺,以鴆酒雙雙毒死。這種轉壺的原理很簡單,壺內隔開兩個空間,只要扳動機括,便可從不同的空間內傾倒不同的液體出來。

    是勛造轉壺,當然不是為了毒害什麼人,僅僅因為自己酒量不大,生怕宴會上喝多了出醜,所以小小玩兒一把作弊而已。轉壺內兩個空間,一存美酒,一存清水——給別人呢,就倒美酒,給自己則倒清水。從來在家中設宴,款待賓朋,每每會用到轉壺,而且常以甘氏侑酒,甘夫人對此是門清啊,手法還挺純熟——這一套就連兒子是復都不清楚。

    所以昨天是復是喝了一晚上的酒,酒精含量還挺不低,擱後世起碼十一二度,是勛卻十杯裡面只有一杯是真的,其餘九杯都喝的清水,並且還借著如廁去摳嗓子吐了一把,隨即飲下半杯釅茶。然後他跟窗外觀察了少頃,發現兒子是真有七八分酒意了,這才裝模作樣進來,把話題引至關靖遺言……  

    是復頃刻間也想明白了其中原委——當然並不清楚轉壺之事,但老爹你特意不讓我給你斟酒,而要讓甘氏侑酒,如今想來必有奸謀……啊,如此腹誹太不孝啦——必有深意!我說你怎麼突然想起來跟兒子一起喝酒呢,敢情,是想套我的酒後真言哪!我倒是知道爹你挺黑的了,沒想到還這麼沒溜兒……

    當下一梗脖子:「阿爹欲以酒後語罪兒耶?」

    是勛說我要真打算責罰你,當時就抄家法啦……哦,我家沒有家法……起碼搧你一個大耳光,你娘又不在,也沒人敢攔我。只是你昨天的話確實無理:「若執此心,必族吾家矣!」

    是復也不辯解,繼續梗著脖子,說那就請老爹你教導吧。是勛說了:「吳子、商君之所以法定而身歿,七國敗而晁錯亡,其由非兒所言三事也。」是復就問啦,那爹您說根源何在呢?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228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