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162頁

    但李素現在,卻是沒有廢除租庸調法改兩稅法、就直接把宋人的「運費標準化計價」單獨提出來用了。

    所以李素這套制度歷史上從沒同時出現過,要李素自己定個名字的話,應該叫「租庸調輸」法,把「均輸」的成本也做成了一個標準化的徵稅標的,允許地方以運輸勞動作為為朝廷納稅服役的體現。

    這事兒其實不新鮮,因為大漢朝本來就存在跨地區組織運輸的事兒,但原先不是一項法律制度,而是臨時性抓壯丁的。這就導致一旦出現臨時性抓壯丁的高峰,當地就容易激發造反——

    遠的不說,就說歷史上曹操跟劉備打漢中之戰時,後方長安關中和武關、宛絡之地民變四起,甚至宛城還有很多民不聊生的曹魏百姓響應關羽。

    就是因為曹操為了蜀道運糧到漢中、臨時加派運輸徭役,卻沒有跟百姓約定算法,太隨意了,雖然說是以徭役抵償,但這個徭役期很隨意,大家都覺得活不下去。

    邊遠地區物資動員效率低,就是因為運費沒有標準化、制度化、法律化。

    法律明文規定了靜水河流一百里一石多少運費、平坦陸路多少運費、百姓一年交了稅糧之後,再承擔了相當於把他自己交的糧食運到陸路六百里外的勞動,這時候這人這年的一切對國家的義務就該到此為止了,不能再強行多奴役人民。  

    如果有人不願意干,可以花錢請別人達到等效的運輸效果。又或者某些人腳力快、身強力壯、家裡牲畜多,明明45天徭役期才能做到這個運輸效果,他實際只服役了30天就把活兒幹完了、就把那麼多物資運到了那麼遠的地方。

    那麼這個百姓省下來的15天就該歸他自己支配,朝廷不能因為他工作效率高提前完成了徭役工作量就非得再讓他多干15天。

    有了合理的「計件工資運輸徭役」,百姓幹活的積極性肯定也會成倍提升,畢竟是早幹完早回家,誰還磨洋工?而不擅長趕路運貨的百姓,知道自己沒有競爭力,就花點錢請同鄉親友中擅長做這事兒的人幫忙服役唄。

    比如張三擅長種田,李四擅長運貨,張三要服役45天運貨才運那麼多,李四30天就幹完了,那就讓張三找鄰居商量,他幫李四種45天的地,確保一個農忙季把李四的田打理得好好的,請李四一年運60天貨,把張三那份徭役也幹了。

    這才是社會生產總效率的提升嘛。

    李素最後總結敲打道:「……所以,我的大致思路就是這樣的,目前還沒確定,朝廷的指導價也不會按我說了算,肯定要調研,請大王由大司農劉巴他們商定,到時候也可以把子尼請回去跟劉巴一起商議。  

    你們就別亂動腦筋了,真想為朝廷出力的話,就自建車船運輸商隊,爭取多承接一些朝廷的官方指導價運輸任務,如此民間貨主自然會信任這些有業績的商隊。

    如果別人做得比你們好,你們就得反思,自己想辦法控制成本、保證質量、保證貨物安全和準點率,降價贏得朝廷運輸訂單。」

    諸葛芷聽完,也覺得自己之前的想法太不成熟。關鍵是自己沒有考慮到如何防止舞弊和利益輸送。還是右將軍英明,不但想出了可行的方案,關鍵是還非常公正有法。

    諸葛芷慚愧地服輸:「這幾天是我異想天開了,我想的只是如何提升效率,最少的錢糧做最多的事兒,也算為朝廷分憂。卻沒想到如何確保公平,確保百姓看懂朝廷的苦心,右將軍真是王佐之才。」

    她的方案只能算是拋磚引玉,李素這才是玉啊。

    第565章 我無法解釋主角為什麼會像我一樣博學

    正所謂望山跑死馬,別看積石山龍夷隘口距離青海湖主湖只有五十里直線距離,距離青海湖邊那些純白鹽湖副湖更是只有二十里。

    李素一行仍然花了整整半天的時間,才走完二十里的下山路段,到鹽湖旁邊的時候,天色已經全黑了,只能是就地紮營,什麼都看不見。  

    不過,李素卻沒有早早歇息,他在下山的路上,在篷車裡睡了一覺,天黑後卻做起了夜貓子,讓婢女點起足夠的蠟燭,然後伏案夜書,準備把他醞釀的「租庸調輸法」改革草案,寫成奏章,明天就讓人先送回去給劉備,也交由其他朝中大臣討論。

    因為他是真心覺得自己這些天受啟發、外加自己琢磨出來的這個法案,對於調度邊遠地區國力資源非常有用,也能把對民力壓榨的隨意性極大地遏制,避免將來種田搞建設搞多了之後,出現秦始皇隋煬帝那樣的下場。

    而且這事兒很急,因為說不定對幾個月後可能發生的馬超張飛追擊河套胡虜的戰役後勤規劃有幫助——大草原上,千里陸路運糧奔襲這種事情,從來都是後勤災難。

    漢武帝的時候收復個河套,後勤就差點兒逼得天下洶洶了,若是不加節制,給官員趁機報亂帳上下其手的機會,漢武帝也是隨時可以變成秦始皇隋煬帝的下場的。

    另一方面,李素的這道奏章,對於下半年即將迎來的交州地區改革和造船大業也是一個推手:

    比如,要是實施「租庸調輸」變法的時候,能夠把海運的價格也定個官方指導價出來,允許海船運輸按單位里程單位重量給出標準價折抵稅賦徭役,那激勵效果簡直不敢想像。直接政策上一步干到清朝「漕運改海」的鼓勵程度都有可能,說不定從此交州物資都走海運上供朝廷了。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162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