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9頁
漸漸的荷蘭人即將在航海業中崛起時,就變成了這種承包運輸制,反正荷蘭人就是一噸貨一百海里里程收你多少運費。你貨主自己跟船,貨主賺得多船主也不眼紅,就賺你一個運輸費。
這樣一來,荷蘭人才叫「海上馬車夫」,把航海業的門檻大大降低了,運的東西品類也爆發式井噴。因為你只要懂航海,不用懂做生意,不用有多高的文化,甚至不用算帳太好、不用觀察行情自負盈虧,只管把貨運到地方就行了。
李素現在在涼州遇到的,也是這麼個情況:有很多錢的人,沒精力一項項考察哪個生意最賺錢,認知和考察速度制約了她的投資速度。
而懂當地行情會做生意的人,沒那麼大本錢快速擴張造那麼多大篷車,想承擔風險也承擔不起——
當然了,即使有新的「物流公司」給他們承擔了物流支出的風險,那也是要抵押的,貨物本身就是抵押。如果貨值還不如運費高,「物流公司」肯定可以不承運。
運到了地方之後,如果發現這個貨主眼光太差,賣了貨之後的利潤不足以承擔運費,那就沒辦法了,只能把貨扣在物流公司那兒,讓物流公司拍賣抵運費,賣完剩下來多的還給貨主。
李素想完這些道理,覺得諸葛芷的方法確實值得再好好深化一下,弄好了絕對可以讓涼州這邊的工商業建設起步加速幾年,對於打通西域商路、讓西域貿易更繁榮,也有一定的好處。
很多西域小邦的冒險家如果出不起運輸的本錢,就可以承擔風險加點槓桿,只要有了進貨的錢,然後把貨抵押給運輸公司承運。這樣原本經商的門檻就從「拿得出買貨錢和運費盤纏」才能做生意,降低到了「只要拿得出其中一半錢就能進場」的程度,把貨多抵押一遍。
當然了,加倍槓桿的同時風險也是加倍,一旦賠慘就是血本無歸直接清零。
歷史上,美國人在1830年以前的阿拉巴契亞山區,以及1830~1850年間的西進當中,都是有大型的篷車公司做專職運輸生意的,收費是100磅貨物100英里陸路里程運費1美元,遇到有河可以走的地方便宜另算。1850年後美國鐵路業崛起了,這些篷車公司才淘汰,當然其中比較有眼光的幾個大亨則是直接轉行搞鐵路了。
李素決定先定個調子:「諸葛姑娘,這個提議很好……不過,還有很多細節要討論。若是光靠民間就能自行組織運輸商,這事兒恐怕你也不會找我商量了。肯定還是有一些難處的吧,我就想到了一些難處。」
諸葛芷:「確實還有不少難處,比如剛剛起步的時候,貨主或許不會信任大運輸商、西域很多地方地廣人稀,被視為不法之地,肯定要朝廷官府的信用背書。
我看朝廷之前的驛站系統,商人就比較信任。但朝廷的驛站只送信不送貨,如果能僱傭民間商人承包一部分使命、但又保留朝廷的驛站,對於起步階段的信用肯定大有幫助。另外還有很多困難,西行路上慢慢切磋吧。」
李素也表示支持,幾人在諸葛家的山莊裡歇了一夜,第二天就踏上了繼續西行考察之路。
裁撤朝廷驛站全部承包給個人肯定是不可能的,因為驛站系統是兜底性的,得保證全國各個統治轄區與中央的信息暢通,商人太沒責任心了。
但是,如果有民間商人想把朝廷驛站系統的運貨部分業務臨時承包出去,作為起步階段讓民間富商貨主們信用的背書,這還是可以的。就當是國家郵政扶持了一個物流唄。
第564章 從租庸調法到租庸調輸法
從蘭州城再次啟程西行之後,李素一行不過兩天時間,就過了劉家峽上游、轉入湟水流域,算是進入了後世的青海省境內。
說句大實話,哪怕是後世的李素,有那麼便捷的飛機可以坐,他工作多年也沒去過青藏地區,所以到了這兒,已經是兩世為人第一次來了。
誰讓他前世不是什麼文藝青年,對雪域高原不太感冒,他寧可花錢去海灘邊日光浴度假,看看玻璃海什麼的。而且他對於「川藏線沿途有很多很Open的女生搭車蹭窮游」這種事兒也毫無興趣,同事們每每提及雪域艷遇,他總是嗤之以鼻。
連網紅都扎堆拍照的地方,他要是也去湊熱鬧,那不成跟網紅一樣Low逼了?不過這一世不一樣了,他去的是真·無人秘境。沒有任何庸俗之人能打擾他,而且是為了公務,看看也就看看了。
車隊先裝在船里,沿著湟水逆流而上航行了七八天,經過破羌、安夷、西平、臨羌。一路上,李素每天就是跟諸葛亮聊些理科的話題,或者跟諸葛芷聊「朝廷信用背書建設物流業」的事兒,以及政策的配套改革,路上倒也不無聊,大家都收穫頗多。
從臨羌再往上游,其實到湟水源頭還有一百五十里路。不過因為已經進入積石山山區,落差開始變得陡峭起來,某些河段水流湍急船隻逆流很難,所以大伙兒就在臨羌縣把大篷車從船上卸下來。
坡度大的河段,就讓車在河邊的谷地用馬匹拖著走,坡度緩的河段,甚至有短暫的下坡,那就重新把車開進河裡淌一段。
一路上,李素看到路況還不錯,一開始還想感慨一下「天助我也」,不過改走陸路後沒二三十里,他就發現自己想多了——穿越積石山的黃水河谷兩岸,原本是沒有那麼平坦的河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