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3頁
等關羽追到盛樂(大同),追到其他關外草原,要建立大漢對草原的新統治秩序呢?
雖然這個問題看似無解,只能是按照舊制度照章辦理,但劉備對李素有信心,他總覺得哪怕前人沒解決過的問題,問李素應該會有辦法。
「趁著雲長出兵,朕還是帶點兵馬,巡視東都一趟吧,跟伯雅好好商量,也便於更好地支援雲長和伯雅,對袁紹、曹操施壓。」
劉備想來想去,覺得留在長安跟李素寫信還是不解決問題,不如趁機東巡故都一次。時間不用太久,可以冬天寒冷下來之前回長安。
而且雒陽光復了大半年了,李素在那兒搞建設整頓也半年了,應該破爛老舊的地方都整治好了。劉備去還於舊都看一看也沒什麼不對。
五月二十一日,這天的朝會上,劉備把其他大部分可以解決的關於南方問題的討論,都給出了朝議決策。
同時宣布他希望東巡東都,這不算御駕親征,只是給司空和大將軍提供更好的支持,威懾關東偽朝,希望朝臣就這事兒進行討論。
朝臣一開始還是反對的聲音比較大的,主要就是皇帝非必要還是別親自出巡。雖然亂世皇帝出巡的理由充分些,但今年並不是對袁紹發動總攻的年份。
隨後,劉備又隱晦地拋出了他的問題,說是希望跟司空討論一下「如何歸化蠻夷,在新擴張的領土上更好的建立羈縻統治,兵逐步漢化」,而且他要的不是一朝一夕的臨時措施,是希望形成制度建設。
朝臣大部分都面面相覷,智如荀攸、法正,也暫時想不到什麼長遠之計。當然他倆表現還是比其他大臣好,多少能給點修修補補的意見。
另外作為司徒的荀攸,倒是安撫西涼羌人頗有心得,把那些道理跟劉備老生常談了一番,算是有一定製度意義,但太靠自覺了,屬於溫補涼藥,治不了大病。
因為大家表現都不行,劉備堅持要東巡,跟李素商量大計,大家的反對才稍稍小了一些。
不過,沒想到,就在又拖了五天,劉備做好出巡準備時,之前幾個月都沒來上朝的太傅蔡邕,忽然來求見了。
劉備登基的時候,蔡邕就六十六歲了,如今更是六十九歲了,所以不上朝是正常的,劉備也一直當他是吉祥物。
聽說蔡邕來了,劉備還很驚訝,覺得他不該阻撓自己東巡才對:「太傅何以至此?莫非是勸阻朕與令婿商議大計?」
蔡邕拄著拐杖說:「老臣理解陛下所需,怎會阻撓。不過,老臣這兒也略有一策,可以解決遠人羈縻不穩之患。
不過,老臣年事已高,精力不濟,無力再統籌編造行此策所需之物。陛下要東巡,還請恩准老臣以後也回東都定居。
一來可以督導小女小婿行此妙策,二來老臣在雒陽住了近二十年,那裡離陳留老家也近些。聽說小婿在成皋營建雒陽新城,比舊城離虎牢關更近百里,出了關便是陳留了,老臣也是想落葉歸根。」
劉備這下更是驚訝了,他從來不覺得蔡邕這種人是個奇謀妙策之人,那不該是道德君子、學術泰斗麼?這種人能有什麼對付蠻夷的長遠治國之策?
不過,蔡邕那麼大的面子,他敢說這話,背後是幾十年的學界泰斗信用背書,劉備也不至於不信。
蔡邕也看出來劉備的猶豫,淡然一笑:「陛下不信,將來自見分曉。以老臣觀之,關外也好,占城也好,自古以來都是華夏故土,只是修史之人,不知掌故、有所遺漏而已。」
第820章 統治階級才能學的歷史課
劉備雖然不尚繁文縟節,年輕時也習慣了戎馬生涯。所以哪怕當了皇帝,出巡也是習慣騎馬、帶上一群親衛部隊。(當然現在也不算老,39歲)
不過,因為蔡邕臨時找他陳情,希望作為太傅,可以隨行巡視,從此移居雒陽,暫時不回長安了。
反正太傅也不用上朝,一貫以年老體弱告假。等將來劉備正式把朝廷遷過去,有事兒再請教他也不遲。
考慮到蔡邕年事已高,劉備才改為乘輿出巡,他自己坐了一輛六輪的新式玉軾金根車,蔡邕也配了一輛車。
劉備的車,裝飾奢華,內部卻未必多舒適,主要是要考慮到大漢的威儀,以氣派體面為主,所以裝修風格非常硬朗,不能跟原先桓靈時的鑾輿差異過大。
不過好在桓靈都不尚武,大漢已經多年沒有皇帝武裝出巡的臥車樣品存世了。所以倒是給了將作監的工匠們一定的發揮空間,可以吸收結合李素髮明的西域大篷車的技術優點。
另外,皇帝坐的臥車,自古是叫「轀輬車」,沒窗戶為轀,有窗戶則輬,秦始皇巡遊天下用的就是那個,漢武帝武裝出巡時也坐過。
武帝死後,讓霍光輔政,待遇極高。霍光死時,漢宣帝賜他葬禮如蕭何故事、仿秦始皇以轀輬車載屍。
不過自此以後,漢朝皇帝覺得這名字不吉利,便淪為了專門出殯運屍的載具。活人皇帝坐的「臥鋪車」,只好另外取名。
今天,劉備坐的車叫「玉軾臥輅」,已經跟諸葛亮之前在上黨戰役中造的水陸兩用船差不多大了。車廂長達三丈六尺,橫闊九尺,十六馬拉車。
車廂有前後四尺寬、左右一尺寬的迴廊,廊檐裡面有圍壁。圍壁里才是三丈長、七尺寬的房間,還分前後兩段,各長一丈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