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9頁
謁者李孚被堵得氣息一窒,對袁尚愈發失望起來,但他人微言輕,本來就是個往還傳達的使者,只能是陪著笑臉苦苦哀求:
「田監軍與張郃、高覽二位將軍,見戰局日漸窘迫,曹操在黎陽全軍渡河不成,又讓大……讓袁譚在下游百餘里外的高唐渡河,側翼威脅黎陽,還擺出剽掠河間、渤海等地的架勢。
田監軍請主公速發救兵,以求轉守為攻。若是讓曹軍與袁譚軍放棄了直取鄴城的計劃,改為先剽掠分定冀州東部諸郡,到時候東部諸郡一旦改隨袁譚,主公必然大勢已去啊。」
李孚這番話非常不中聽,顯然是他還沒琢磨過來,直接把田豐那個低情商傢伙的話沒怎麼修飾就說了,當然也有可能是他被袁尚今天的辦公態度給氣的,已經有了去意,居然敢在袁尚面前說「大勢已去」這樣的詞。
哪怕是假設、為了警醒袁尚,都是不該這樣說的,得委婉一些。
不過李孚轉述的田豐戰略決策,倒是不能算錯。因為這一世的袁尚和袁譚、曹操聯軍的實力對比,本來就沒法比。
因為這一世的袁紹被劉備前年那場大戰折了近二十萬人馬後,實力本來就已經跟曹操差不多了,去年的時候,袁、曹都是三十萬兵力左右。
當然了,去年一年裡,雙方也都有被消耗。袁紹陣營折損了五萬老兵,主要是因為并州軍覆滅、呂布投敵了,只剩下三個州,所以老兵減少到二十五萬,後來再要臨時擴軍,也都是新招進來的烏合之眾。
曹操也沒好到哪裡去,憋了那麼久的實力,最後昆陽之戰被關羽諸葛亮一個防守反擊,打掉五萬人,射瞎夏侯惇一隻眼,夏侯惇至今還重傷休養狀態無法帶兵,曹純更是被斬了,還導致虎豹騎折損過半。
所以袁家和曹家的老兵數量,都降低到了二十五萬左右。
袁家的二十五萬,分屬三州,袁尚擁有的最多,袁譚其次,最北面的袁熙因為不跟敵對國家大面積接壤,所以兵力最少。所以袁尚袁熙加起來一平均,剛好等於袁譚的兩倍。
等於是二弟三弟一共十七萬人,打大哥的八萬人,外加跟大哥聯手的外人二十五萬。
當然曹操的二十五萬也不會都堆過來對付袁尚,他至少留十萬人守住豫州防線提防劉備,還要在長江防線留五萬。曹操能對付袁尚的機動部隊,充其量十萬。
再多,就得徵募新兵填充另外兩條防線、把久戰之兵抽出來打進攻戰役。
所以,是袁尚袁熙和袁譚曹操,雙方各十八萬正規軍對抗。
但這裡面袁尚也得再吃點虧,那就是他二哥袁熙的部隊,目前還在試圖勸說大哥三弟和平解決。
袁熙只是名義上聽從父親的傳位遺命、承認袁尚為主,也想勸大哥跟他一樣承認三弟,但不太想把部隊老底子抽調過來、幫三弟實打實殺大哥。
袁熙的六萬人不來,袁尚就只有自己的十二萬人,確實捉襟見肘。張郃高覽帶了五萬人在黎陽死守渡口營寨也頂不住,也不能怪張郃高覽。
田豐在前方監軍,發現曹軍和袁譚軍有不再追求速戰速決的趨勢,而是想迂迴圈地步步推進,也很著急,就想勸袁尚主動出擊,尋求決戰,別給曹操袁譚分定各郡的機會。
田豐這麼考慮,一方面是為袁尚,一方面也是為了在最壞的情況下,讓袁家兄弟儘快分出勝負——
田豐很清楚,袁譚和曹操之所以一開始選擇直撲鄴城,是看在袁尚的地盤也都是袁紹的遺產,對於袁譚這個大公子其實沒多少反感。
所以只要擒賊擒王,把袁尚滅了,其他地盤不用打,袁譚直接可以名正言順接受遺產。
不光袁譚這麼想,袁尚其實也是這麼想的,他想打大哥,也沒想把大哥的地盤打爛,只是想把袁譚殺了就好。地盤都是爹的遺產,為了爭遺產幹嘛把遺產打爛呢,打久了,死的都是他們爹的部曲。
最優情況下,甚至最好就是袁尚袁譚兄弟倆單挑,誰死了認命,活下來的繼承全部,把袁家內耗降到最低。
頗似當年項羽約劉邦單挑時那段台詞的背景:「天下人打死打活,就是因為你我之爭,出來單挑分個生死吧,別連累別人了。」
當然項羽找人單挑肯定是無果而終,以他的武功誰傻了才應戰。但袁譚袁尚兄弟武力值並沒有那麼懸殊,理論上來說這確實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現在,是袁尚選擇了龜縮防守,不跟袁譚野戰決戰,先以黎陽守黃河防線,再分兵守鄴城,想利用防守方的地利優勢和戰略縱深拖袁譚,才導致袁譚和曹操改變了速戰速決的計劃。
這就讓田豐乃至一切袁紹陣營的有識之士擔憂,他們希望兄弟倆儘快分出勝負,哪怕袁尚的冒進會導致速敗。
別分兵守了,直接尋找主力決戰吧!雖然打贏的把握不大,也好過拖!
袁尚也不傻,從李孚轉達的田豐求援訊息里,捕捉到了一絲並不是完全為他考慮的地方,所以他當然不可能答應這種求援了。
看來,要是田豐不可靠的話,得把田豐的監軍職務也撤換掉,讓最可靠的審配去前線監軍。
可那樣的話,鄴城的防務又讓誰來主持呢?而且鄴城是絕對不能空虛的,畢竟袁尚的威脅不僅有曹操,還有劉備呢!鄴城和壺關的兵如果太少,劉備破壺關直撲鄴城,那才是最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