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552頁

    如果是正常的戰鬥,十分之一的傷亡已經會導致部隊一蹶不振、不願再戰。可見如今這次王平對士氣的鼓舞還是非常賣力的,上下同欲都知道是在搶時間,死傷了那麼多依然繼續搶攻。

    城內不少袁紹軍中層軍官和普通士兵們,都開始懷疑人生:那麼慘重的傷亡,漢軍明天還會繼續那麼猛烈地狂攻不止麼?如果真是這樣,城裡剩下的五千人,沒幾天就會被殺光消耗光的,就算他們換掉對面一萬條甚至兩萬條人命,又如何呢?

    普通士兵才不在乎自己死的時候換掉對面幾條命,袁紹的軍隊沒那麼死戰到底的決心,畢竟又不是跟曹操那樣會株連士兵的家人。

    在他們的惴惴不安之中,次日王平的攻勢依然猛烈,而且除了物理層面的猛攻,關羽還讓王平換了一下攻心的方式方法,注意分出差別對待。

    「城上袁軍將士聽著!如果你們抵抗到底,城破之時,雞犬不留,反正這城中也沒有百姓,本來就是屯糧要塞。

    不過,太尉還是給你們悔過自新的機會,切勿自誤,今日不降,明日勢窮而降,本太尉依然受降,但都尉以上軍官盡斬!軍司馬要降,可斬校尉、都尉首級來降!

    後日勢窮而降,軍司馬以上盡斬!三日後勢窮而降,曲長以上盡斬!五日後屯長以上盡斬!當斬之軍官,殺同級冥頑不靈同僚三人以上獻頭來降者,法外開恩免死,殺冥頑不靈上官來降者,亦免死!」  

    如此攻心之下,袁紹軍將士們愈發人心惶惶,畢竟外面的是蠻兵,不是什麼「文明的軍隊」,狠話撂到這個份上,城裡的軍官都意識到對方是真會這麼做的,而且看那些蠻兵是真的不怕死,昨天傷亡了三千今天攻勢一點不緩。

    守軍對於「希望攻城方傷亡慘重自己放棄」的期待,徹底崩潰了。

    殺戮持續到七月二十四日,終於有一群已經錯過投降時機、就算破城後也該死的軍司馬,爭取到了足夠多的下屬支持,發動兵變把眭元進和趙睿都殺了,然後拿著人頭開門,帶著最後的三千多殘兵傷兵開門投降,求個饒恕。

    關羽也是到了這一刻才鬆了口氣。

    用「拒不投降則城破時全殺」這種話威脅守軍,本來就是一柄雙刃劍,容易讓對方因為明知錯過了投降期限、投降晚了也會死這種顧慮,而索性抵抗到底。

    給一個梯度報價,讓他們有機會反悔、但反悔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比一刀切更能動搖敵人的軍心。

    關羽和王平入城之後,立刻清點存糧,發現光狼城裡囤積的糧草足有十五萬石,原本夠張遼和文丑的大軍全部人吃上兩個月的。

    第745章 張遼:大家要有信心,呂布將軍會來救我們的  

    關羽和王平拿下光狼城已經算是非常神速。

    但饒是如此,前前後後算上跟淳于瓊、文丑設伏野戰那天,加起來也有四到五天。

    或許有人會奇怪:即使考慮到關羽封鎖壓制軍情的傳遞、截擊淳于瓊的時候一個給張遼的漏網之魚都沒留。

    但考慮到張遼的部隊會在端氏縣接應淳于瓊的運糧隊,所以只要運糧隊沒有按時抵達,張遼就會知道出事兒了。

    滿打滿算,在意外發生後兩天,張遼就該確定自己的糧隊被劫、後路被威脅。這種情況下,張遼難道不該像被踩了尾巴的瘋狗一樣瘋狂反撲、回軍夾擊關羽、試圖奪路而逃麼?

    再算上張遼從端氏急行軍回光狼谷的時間,在狂奔回援的情況下,為什麼到第五天、關羽拿下光狼城,張遼都沒跟王平的殿後部隊奮力死磕?

    這一切,如果只看局部戰場,確實非常詭異,不容易看明白。

    但如果把視角拉遠,看到整個司隸與并州,就知道張遼在猝遇變故時,究竟把突圍的期望和努力寄托在哪兒了。

    ……

    眾所周知,張遼的六萬多人,是被包圍在了太行山中、沁水河股的端氏縣到蠖澤縣之間。  

    關羽的主力部隊,包括諸葛亮、張任等人的守軍,堵住的是張遼沿沁水順流而下流出太行山的去路。

    王平的無當飛軍攻破光狼城後,阻擋的是張遼從陸路的光狼谷橫插翻過空倉嶺、跳出太行山的側面來路——這也是沁水在端氏附近,唯一一條不沿著河道走的翻山岔路。

    看明白這一點之後,就不難發現,張遼在被偷來路之後,理論上還剩唯一一條出路,那就是繼續深入敵後、沿著沁水河谷往上游源頭方向挺近。

    不過,早在王平的無當飛軍翻越兩三百里太行山區、繞路潛行奇襲光狼城之前,張遼往沁水源頭的退路,就已經被一支前來救援關羽的漢軍截住了——

    十天前,張遼剛剛翻越光狼谷攻擊端氏縣的時候,端氏縣的守軍就飛馬派出信使,去後方的臨汾告急,短短兩天之後,臨汾的徐晃經過倉促準備,隨後就留下吳班守城,自己帶兵開拔救援。

    徐晃從汾水東岸的支流澮水,沿著他們之前這半年多里給關羽運糧的糧道,先到澮水源頭、然後從西坡翻越王屋山的分水嶺。

    過了山脊谷口後,再從王屋山東坡往下、抵達沁水西岸支流的源頭、順流抵達沁水西岸支流與沁水幹流的匯流點——那個位置,大約在端氏縣以北僅僅二十里。

    然後,才有了光狼城奇襲戰爆發前,徐晃、張遼、關羽、袁紹的太行山區四層包夾結構。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552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