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2頁
因此,李素擺出「大家都要我就不搶,大家都不要那我就上,就當為國家做貢獻」,姿態很清高,最後認購額度也只是跟其他幾大家族一樣。
李家、諸葛家、甄家、糜家,都是買了三個億,劉備自己的內帑花了十來億,加起來就有二十五億了,最後十個億分給關羽張飛魯肅還有其他家裡有豪商產業的家族認購。
連劉巴楊洪這種激進的經濟改革派家族都認購了一個億,其他京兆韋杜、犍為陳氏、荊州蒯氏、還有幾家荊南做南海交州珍貨貿易的家族如董和等,涼州做販馬外貿的家族,包括馬超家,都是捏著鼻子心懷狐疑各買幾千萬。
……
劉巴苦口婆心勸諸葛亮要注意節約、真要是拉著十八萬新兵按戰時待遇去修河,朝廷一年起碼又是五十億以上開支,如果用了新的工具、耗材技術,可能還不夠。
一番激烈辯論之後,諸葛亮總算是被「說服」了,然後在劉巴的引導之下,把「府兵制」拿了出來。
當然,諸葛亮提府兵制,肯定會另找依據,比如假託借鑑關東曹操的新「軍屯制」。
屯田制度劉備陣營這邊也是不陌生的,早在遼東的時候,跟糜竺就用過屯田制安頓流民擴大生產。而且糜竺的「早期投資借貸」做得比曹操還好呢。
畢竟糜竺這樣的超級大富商,還是放貸起家的,大漢朝土地上就沒有人比糜竺更懂如何放好高利貸。
不過,曹操畢竟是原本歷史上屯田制的正主,曹操弄屯田也有其獨到創見,那就是前幾年他發明了「軍屯制」。
跟後世的府兵制相比,「軍屯」的區別只是官方主動組織生產,同時官方要給種田的人提供耕牛農具和種子這些早期啟動資料的借貸。
而後世府兵制這些都是一概沒有的,朝廷不提供原始資金,區別則是府兵制下拿了朝廷的授田後、要承擔的兵役義務輕一些。
比如軍屯制下一家人種了官府一百漢畝的田、拿了官府提供的這一百漢畝的種子、借給他們夠種那麼多地的耕牛和農具,他們這一家人戰時就得出一個兵。
府兵制和均田制/占田制的配合,可能要官府授田三百漢畝到四百漢畝、但官府不承擔其他生產資料,然後也讓你出一個兵。
此刻,諸葛亮當然是早就跟李素商量好的了。
所以他先描述一番曹操在關東大肆擴軍、加強政府的基建能力時用的法度。然後說自己借鑑軍屯制,想到了一種「不給百姓發牛、種子和工具的軍屯制變種」。
同時,這種變種也跟之前關西朝廷在巴郡板楯蠻和建寧昆明夷等地區使用過的兵役法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算是「蠻夷法漢用」,可以普遍推廣到內陸各漢人為主的郡。
總而言之,「歷史依據」非常充分,細節也非常翔實,一看就是有備而來。
然後諸葛亮指出:按照劉巴之前的說法,朝廷用募兵制修運河,錢肯定是不夠用了。那咱兵部勒緊褲腰帶過過苦日子,把這事兒改革了,就不用花那麼多錢了。
開不了源,只好節流唄。
諸葛亮作為兵部侍郎,如此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給財部尚書劉巴排憂解難減輕劉巴的負擔,這是何等的高風亮節啊。
然而,諸葛亮可以高風亮節,不是所有現行兵制律法下的既得利益文武,都像諸葛亮那麼高風亮節的。
其他兵部官員,包括作為諸葛亮上司的正牌尚書許靖,都跳出來反對了。
(註:附一下現在的九部卿名單,有些部尚書出缺侍郎管事,禮部·劉表,使部·簡雍,文部·管寧,吏部·董和,財部·劉巴,民部·孫乾,工部·國淵,兵部·許靖(吉祥物,實際上諸葛亮管事),刑部·法正)
他們反對的理由也是很冠冕堂皇的:陛下是有道仁君,學誰不好怎麼能學曹操那種傷化虐民之輩?
曹操治下的動員效率是高,但他對百姓的剝削程度也是非常令人髮指的呀!屯田制下的民屯,百姓要上繳四成到六成的收穫。這比我朝「每個壯丁一年全部租庸調輸折一千八百錢」,事實稅負重了何止三四倍?!
所以,曹操的「軍屯制」強徵兵役,對軍戶百姓的搜刮負擔,也相當於之前我朝對板楯蠻、昆明夷的「服兵役家人免稅」試行辦法,負擔重了三四倍!
曹操那邊是本人免稅就得白白去當兵,劉備這兒好歹一個人當兵還能額外免稅三個家人呢!
學曹操,那不就等於普遍把百姓負擔提高到目前的四倍麼!太殘暴了!
一番激烈的爭吵之後,十六日這天的朝會,只能是什麼變法動議都沒通過。
繼續募兵制用訓練期士兵修河,錢不夠。
改府兵制強征服役,又「用民過重」。
不過,這場朝議也好歹提醒了所有官員——劉備目前已經算是非常仁慈了,如果學曹操,無論是兵役還是納稅,都會把人民負擔提高到現在的三到四倍!
不想在這方面陷入曹操治下的水深火熱,就只能給陛下開別的財源,來進行統一戰爭了。
反正別說陛下沒給你們選擇機會,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第783章 千古不變的變法妙招
五日一朝的大朝會,就像是一個政見鬥爭的小周期。
每次御前辯論探討無果後,都會在此後幾天形成各方勢力的拉幫結派、支持與反對的反覆拉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