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3頁
散朝之後,不少只會算小帳的官員紛紛竊竊議論:
「按照朝廷前些年的規劃,之前與袁曹交戰那些年、發出去的抄引券,夠天下工商業者用到章武十六年或者十七年底,才能徹底回收回來吧?」
「就算後來丞相與諸葛孔明大力在關東青徐揚沿海三州大興工商、曬海為鹽、擴大造船、海運、拓殖海外稅源,這抄引券最多也就提前到今年年底商稅收完後,才能全部回收回來。」
「陛下和丞相就不能多等一兩年,徹底回收,甚至是過一兩年有盈餘的富裕日子,再拿積蓄去做那些大事?這是欠債欠上癮了,非要趕那麼急,借新債做事情。」
多少淳樸官員,一想到朝廷欠債赤字就嘆息痛恨。
還好,整個正月里,劉備倒是沒有揭開謎底,也沒貿然提出任何動作,可見他也是很慎重的,要花費充分多的時間仔細通盤思考。
……
時間很快進入了二三月份,因為兩個月的春耕農忙,朝廷內政以勸農為主,也不去擾民。有什麼事兒也是先討論著,不急著發布。
李素也花了這倆月時間,好好重新熟悉了一下朝廷中樞的政務狀況,財政數據細節,做到心裡有數之後,才好更穩健的規劃。
眼看到了三月底,劉備和李素也大致把後續的推進節奏想明白了。
劉備決定,這兩年的施政中心思想,就是「軍事先行,變法掩護」。
科舉、財政方面的進一步深化變法、優化細節,當然也重要。
比如錢的方面,工商稅的具體計征優化,肯定要落實。
土地稅未來能不能從人頭稅逐步向真正的「履畝而稅」轉變,也非常重要。
歷史上真正的履畝而稅型稅制,要到晚唐的兩稅法時期才成熟。而大漢目前的農業稅制度,還停留在初唐的租庸調法、加個李素拼湊上去的「均輸折稅」,跟兩稅法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至於科舉制度能不能從目前的「各郡自推舉人、州級統考錄取」,進一步擴大到「全國統考錄取」,或者至少是先「南北東西分榜錄取」,進一步提升地方上圍標的難度,減少舉人產生的利益輸送,這更是未來大漢長治久安的重中之重。
但是,沒個契機就隨隨便便重提深化變法,還是容易被朝臣反對、以及被重新成長起來的地方勢力牴觸。
畢竟,變法始終是觸動人利益的,不管是錢還是官,都足以激起人鋌而走險。
天下徹底和平、毫無民變,已經六年多了,很多人會漸漸失憶,忘掉朝廷的決心和力量。
劉備倒不是擔心有人鬧事後、軍事上鎮不住。就算真鬧起來,大不了也就跟204年那波青兗反度田反移民的餘孽一樣,軍事征服就好。畢竟中興諸將都還在呢,劉備有絕對的刀把子在手。
不過,天下終究已經太平,就算壓得下去,也會給統治留下一些履歷污點,最好還是從頭就別出現反抗。
這時候,最好的選擇,就是在變法之前,先展示一下肌肉,對外展示。重新提醒一下已經過了六年淡忘期日子的地方世家豪強、朝廷的武力有多麼恐怖。
然後,挾對外軍事勝利之威,順勢強推進一步改革。
把戰時體制的「事急從權」也充分用起來,而很多「事急從權」的臨時措施,如果發現確實好用,仗打完之後也不會改回去了,直接把既定事實固化下來、變成長期制度,豈不美哉?
當然,對外軍事打擊和對內變法的相輔相成,還可以有另一種表現形式——
不光變法需要軍事威望的加持,對外動兵之前,也可以以變法為誘餌,來逼迫朝臣和世家豪強二選一、「兩害相權取其輕」。
類似於先放出風聲「朝廷今年要實施XXX變法了」,看看地方反應,
如果反對激烈,那就順水推舟表示「朝廷要實施XXX變法的目的,只是為了給北伐草原籌措資源,如果不用變法也能把北伐籌措的事兒搞定,那就先不變法了」,用這個誘餌,來誘使大家接受後一個條件。
這個思路,也是李素這幾個月里想出來的,並且建議劉備,劉備聽後也覺得很有道理。
而李素這一策略的來源,顯然是學習了原本歷史上、北魏孝文帝時期的鮮卑人南遷雒陽漢化改革。
中學歷史課本上都教過,拓跋宏為了遷都雒陽,推行漢化改革,遭到的反對很多。所以他先不提遷都,只說要南征統一南朝,
從平城帶兵南下之後,走到雒陽陰雨連綿道路不通,群臣將士都苦不堪言,勸他停止南征,他才順水推舟表示「這次南下勞師動眾,總要做成點事兒,不能南征那就遷都洛陽」。
這不就用好了「先造成一個既定事實」,然後逼著對手進一步退兩步嘛,妥協的藝術大多如此。
無非到了劉備李素這兒,軍事藉口從南征變成了北伐,漢人農耕文明和草原遊牧文明換了個角色。
……
三月二十一,五日一朝的大朝會上,劉備和李素率先演了第一場鋪墊的戲碼。
李素直接把後世唐朝兩稅法時的「履畝而稅」之法的雛形思路,拿到了朝議上討論。
建議朝廷開始考慮「趁著如今天下重定未久、人口稀疏、百姓耕者有其田,以及前些年度田檢地的勝利成果,真正實現按實際土地占有納糧,少田少納糧、多田多納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