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0頁
蔬菜會漲價到「讓雒陽最窮的那批人因為買不起、放棄吃新鮮蔬菜的念頭」為之,靠市場的無形之手價格槓桿來倒逼壓制窮人的需求。
如果要從虎牢關外運蔬菜過來,那對不起,船隻幾次倒騰轉運、碼頭倉儲等船……這些都要時間,一路上多拖延幾天,要腐爛掉多少?或許從酸棗運來的蔬菜,一大半都腐爛了,除非做成鹹菜,否則運過來損耗極大。
這就是特大城市周邊農田的額外寶貴性所在,它提供的是特大城市市民「吃到本地菜」這個剛需的唯一解決辦法。在沒有冷藏保鮮技術出現之前,對首都地區的國民生活水平至關重要。
所以,一座百萬人口的城市,往高處乾燥之地選址、把河谷耕地讓出來,收益絕不是帳面上那麼多耕地那麼簡單,要乘好幾倍。
而這一切的好處,代價就是要拿出五十億,修高架!一橋飛架南北,從原本伊洛河上凌空而過,從河谷南岸的伏牛山架到北岸的邙山。
中間本來按自然法則該快速下降的水位,逼著它不立刻下降,用石頭高架托住,把最後九成落差省到飛到邙山山坡上後再有序降,落差用在刀口上!
另外,黃河水基本上不能用,這個選項不出意外的話不用考慮太多。因為黃河水從雒陽舊城上游的小平津渡往上、出了峽谷之後,水流就很平緩了,黃河短途內可利用的落差不大。
要高架引黃河水,那得從小平津再往上游就引,相當於後世雒陽孟津縣的「小浪底水庫」那個位置。這個距離就比從伊闕引伊水還遠成本還高了。
而且黃河水到了下游也比較渾濁,雖然漢末安定郡和上郡、北地郡還沒被破壞成徹底的黃土高原,但黃河水肯定也是不如伏牛山段的伊水清澈的(伊水這一段的水質,可以去看看後世雒陽龍門石窟景區的伊川水,就是那一段)
這方面,李素也是傾向於讓未來首都人民儘量喝乾淨水的,早期稍微多花點錢就多花點了。
後世21世紀,東海之濱的吳越省,為了確保「讓省城人民喝上優質水」,不也是捨近求遠,從錢塘江上游的千島湖水庫就直接修高架拉專線水管到錢塘城裡,也就是那個「農夫山泉有點甜」的取水地。這樣的行政決策考慮不勝枚舉。
不過,既然是千年大計,為了穩妥,李素到時候如果決定要實施,還是會額外撥出一筆地理勘測考察費用,找很多專業的測量員把引黃引伊方案的可行性都精確計算一下。
五十億都花了,也不差幾個億的設計勘測費,當然要優選最實事求是的最佳方案,不能拍腦門決策。對於設計師和測量員的價值,也要充分尊重和肯定。
當然,最後真決定修了高架水渠,後續使用過程中,每年也要再給點日常清理維護費,但這個錢跟造價比,絕對是非常便宜的。
畢竟別說羅馬帝國了,便是更早幾百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修的石頭高架水渠,一直到刺客信條艾叔的時代、大航海前夕,都能保存下來大半遺蹟,21世紀人去義大利旅遊,還能看到一些。
堅固的石砌拱圈建築嘛,只要別刻意搞破壞、不養護,千年不倒都正常的。
現在,一切的決策關鍵,就回到了能不能掏這五十億、什麼時候掏得出來的問題了。
李素猶豫思索技術細節的同時,旁邊頗有大局觀的諸葛亮卻是先反應了過來,諸葛亮很果斷地勸說:
「李師,您猶豫不決,是覺得這個方案,技術上有重大疑問麼?」
李素回過神來,謹慎評估:「有點小疑問,不大,主要是錢的問題。」
諸葛亮一揮手,讓馬鈞先退下,同時讓工曹從事桓階也退下,不能聽後續的機密談話。
然後諸葛亮才單刀直入地勸諫:「既然只是擔心錢,那就先把新城選址最終敲定下來吧。您也說了,這是未來國都有數百萬人之後,才要擔心的事情。
現在您剛造新城,第一年都未必造得完,剛造好,前兩年最多也就十萬二十萬人住。人少的時候,用水怎麼都好騰挪解決,讓百姓自己各想辦法便是。
我們既然技術上有了把握,那便是有了一個兜底的下限,心裡不慌了。前面也說了,雒陽人口多起來、陛下把朝廷遷回,至少都是三年之後。
以袁紹、曹操如今的局面,三年後袁氏肯定是滅亡了,曹操能不能收拾乾淨還不好保證。但到時候朝廷的財政壓力必然比現在少很多,軍費可以比巔峰時縮減。
到時候,朝廷還怕拿不出這五十億錢麼?而且也沒讓一年就拿出來。這種工程,肯定要循序漸進修好幾年。
我看挖河和拼接高架倒是不費時間,可是鋪高架那四十里石質水槽,要加工出來,不知要采禿多少堅硬的山嶽,動用多少石匠。真準備修了,前一兩年的錢,也濟不了多少事。
只能是先拿來採買雕琢生產這些石質水槽,攢些零件。最後一年資金全到位了,再挖溝打地基、架橋拼接。」
諸葛亮的意思很明確:這個方案關鍵是給了大家退路,知道把新城選在平緩的山坡台地高處,沒有問題,將來可以補救。
既然如此,補救什麼時候都能補,矛盾積累到那一步、不補就會民怨上升了,到時候再掏錢也來得及,前面該快刀斬亂麻先做的事情就做了!
有了底牌退路,心中不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