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965頁

    作為代價,曹操是會把三韓、耽羅、對馬等新征服的東夷土地,將來也全部交給大漢治理的。

    一番談判,劉備自然是不可能答應的,最多只給一個州的布政使和防禦使,保留曹操征東將軍、郡公爵位。

    而且一個州的布政使和防禦使那也是由曹操、曹昂父子同時擔任的,這樣也不存在父死子繼的問題了,不會開「朝廷允許世襲」的惡習源頭,雙方都留個面子。

    涉及名分的事情,不容讓步,將來再給,那也是恩罰皆自上出,不需要曹操幫著罰袁譚。劉備也相信,曹操如果是真心投降,願意相信朝廷,那這個條件他也應該接受。

    如果不接受,就不是實際利益太少,是曹操不信朝廷!

    是曹操覺得朝廷在虛與委蛇、將來遲早還會秋後算帳!

    雙方使者往還兩三次,談了前後七八天,最後曹操就是咬死了要保留青州,要出海口,要親自控制海外領土終生,

    最後,曹操還提出,如果允許他投降,還要朝廷先放開海上封鎖,讓他曹家的子弟帶領一部分軍隊,先去耽羅和三韓維持地方,好讓他安心。

    畢竟,曹操麾下的海船力量,去年被趙雲在易水之戰中包了餃子,剩下的船都小,大船也來不及新造,所以空有陸遜這樣的水軍將領,也無法渡海。  

    青州外海,一直有大批太史慈的艦隊在拉網巡邏呢!

    而這個條件,劉備肯定是不答應的。要是讓曹操逃到三韓甚至對馬,哪怕只帶去幾萬精兵,將來又要蔓延到無法收拾。

    至於那些蠻夷之地,把曹操搞定之後,劉備自己不會打麼?根本不需要曹操。

    最後,曹操假裝擔心自己和族人的人身安全,不敢信劉備,在臘月十七這天,開始選擇了從陳郡撤兵。

    很顯然,是曹操意識到談判破裂,擺出「被迫自衛」姿態,想逐步往青州大後方靠攏。

    青州還有泰山蒙山(沂蒙山)之險,不比關東五州的其他四個平原州,所以曹操集結兵力死守青州的話,再拖兩年也是有可能的。

    到了青州,就是啥也不想,專心造船求出海轉移,逃一家老小性命了。

    這個姿態很合理,怎麼看都是曹操出於畏懼不信,才導致談判破裂,不得不收縮。

    陳縣很快被放棄,剩下的陳郡東部半郡土地,也在曹軍的堅壁清野破壞下逐步撤出。

    隨著曹操因為恐懼而退兵,劉備這邊對於是否要立刻銜尾追擊的問題,討論也變得激烈了起來。  

    第933章 要追,緩追,不給曹操喘息機會

    「曹操這終究是因為多疑,不相信他投降之後,朕會饒他全家性命。也罷,一個人對他人的信任,或許年輕的時候就形成了吧。

    曹操多疑了大半輩子,如今四十八歲了,要他忽然相信對方的誠意,太難了。」

    聽說曹操恐懼於談判破裂,最後選擇撤軍收縮,劉備也是感慨不已。

    他知道,曹操的多疑已經刻到了骨子裡。

    改不了,天生的。

    問題很快拋給了劉備:曹操放棄了陳縣,放棄了無險可守的地區,一直往東退,追不追?怎麼追?

    「此事,眾卿以為如何?」劉備也不拿捏,虛心納諫,召集群臣商議。

    法正第一個跳出來,直截了當指出:「陛下,曹操這多半是在誘敵!他多有詭詐,郭嘉也是用奇之人。

    此前陳郡各地,在鴻溝以西,還在曹軍治下的,唯有郡治陳縣了。其餘各段,敵我兩軍都是隔鴻溝對峙為主。汝陽到陳縣之間的鄉野,因為無險可守,兩軍斥候也多有交鋒。

    現在曹操放棄陳縣,等於是徹底放棄鴻溝防線,說不定是曹操最近擴軍,糧草不足,時值隆冬,又被我軍襲擾鴻溝運力,只能後撤。」  

    劉備也覺得曹操很有誘敵的可能性。但他也覺得,一旦曹軍鬆動,這確實是一個追擊曹軍的好機會。曹操這麼誘敵,圖的是啥呢?

    被劉備掃視了一圈後,謀士中比較擅長戰術的徐庶,開口分析:「陛下,曹操縱然是誘敵,可他真這麼誘敵,付出的代價也是不小。

    首先,敵我兩軍從七八月開始,就在汝陽和陳縣之間開始了拉鋸,陳縣這個據點,是確保曹軍沿鴻溝運糧的重要保障。

    所以四個月下來,雙方多多少少都高壘深溝,變得易守難攻。這種情況下,哪一方主攻,都會遭受很多額外的損耗、頓挫。

    如今之勢,便與當年高祖、項羽在滎陽相持相似。當初高祖與項羽相持兩年之久,如今之狀,陛下軍威戰力遠勝高祖,曹操卻弱於項羽。

    但陛下暫時還沒有如當年『彭越撓楚』牽制曹操側翼的力量,這是暫時不如當年高祖之處。至少要等到明年開春,丞相從壽春北上、諸葛尚書從泗水襲擾彭城、琅琊,才算是成彭越之勢。

    現在曹操放棄陳縣,就等於放棄經營了三四個月的鴻溝防線,放縱我軍全渡鴻溝。這就放棄了整個豫東,我軍一旦追上曹軍,會在豫中平原與曹操大兵團決戰。

    戰場或許是梁郡,或許是曹操的故鄉譙郡,總之曹操會愈發無險可守。這一點不利,曹操不會不知道。

    何況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慎,數十萬大軍會戰,最重軍心士氣,攻心為上。凡文武略讀書知史者,臨戰皆會借鑑古人教訓。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965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