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606頁

    諸葛亮跟李素有師生名分,所以朝議結束後,要去李素在長安的侯府拜見一下,把恩師加公爵的好消息提前報喜一下,順帶幫著解讀一下。

    周櫻心細,考慮到夫君不在身邊已經一年了,雖然她跟諸葛亮差著輩分,可實際年齡也就大兩三歲,所以只是在侯府正堂、讓婢女設了一道帘子接見。

    諸葛亮很坦蕩,直接向師娘傳達了賀喜之意:

    「恭喜師娘,恩師蒙聖恩加為公爵,昨日朝議論定,以會稽郡北部十縣為封邑,稱會稽郡公。含山陰、上虞、餘姚、句章、鄞縣、剡縣、始寧、諸暨、烏傷、長山。」

    這些地名,很多不用解釋,後世也叫這名字。山陰就是紹興,句章就是寧波,烏傷是義烏,長山是金華。

    大致來說,劉備第一次封給李素的地皮,按絕對面積來算,其實只占了整個會稽郡總面積的極小一部分,相當於後世的兩個半地級市(紹興寧波,半個金華)。

    不過,如果從人口和戶數來說,這已經不小了。

    整個會稽郡22個縣,一共是12萬戶55萬人。這十個縣就有9萬戶42萬人,已經占到了全郡的八成。(江東三郡總共有兩百多萬人口,會稽人最少,丹陽、吳郡人多)  

    而會稽郡的面積,相當於後世錢塘江以南的三分之二個浙江省,外加整個福建省。按地級市算,有浙江八個市加福建九個市。

    後世最北邊的三個市,如今就要分十二個縣(後世金華境內還有吳寧、豐安兩個縣沒有封給李素)。

    南邊的十四個地級市,加起來才十個縣,可見漢末會稽南部大部分地區山越橫行、齊民編戶的納稅百姓極少。

    尤其是福建境內,後世整整一個省的面積,現在總共就仨縣:東治(福州,孫策唯一屠城過的縣,攻王朗的時候)、建安(建甌)、將樂。

    歷史上孫吳一直在南方種田平山越,也是種到了260年,才把福建從會稽郡里拆分出來,單獨設郡,叫建安郡。拆完後總算是讓福建境內有七個縣了。

    周櫻女流之輩,對於這些地理和冊封背後的政治思考並不是很懂。所以聽了諸葛亮的轉述後,一時不得要領,也不知道劉備這是對李素慷慨還是有所保留。

    周櫻便謙虛地求教:「妾一介女流,不明朝廷大事,不知這封地劃歸,可有深意?」

    諸葛亮何等聰明,他哪怕隔著帘子,只要從對方的語氣停頓和猶豫里,就能感受到周櫻的不解。

   

    他今天過來,就是私下裡解釋聖眷的深意,幫助劉備和李素君臣溝通的。

    因為李素之前跟劉備暗示「為了後世表率,三十歲前不為丞相」時,李素就想到他會比關羽先拿到公爵。

    為了避嫌,李素沒有參加公爵待遇的討論。現在討論結果出來了,其中一些深意和用心良苦的地方,自然要讓李素這邊心裡清楚。

    諸葛亮便幫著解讀:「師娘放心,陛下與三公如此議定,乃是用心良苦、為李師計長遠。

    會稽二十二縣,只封十縣,則未來再立其他功勳,加賞的空間還很大,不至於功高不賞。或許等建業攻破、孫靜授首之後,吳寧、豐安就會加封給李師。

    因為本朝新設郡公制度,在一郡內增縣封地容易,要跨郡增設封地極難,容易逾越,還會導致後世胡亂效法。陛下對李師之封,是要垂範子孫的。

    其次,如今雖然只給十縣,但會稽賦稅膏腴之地,都已經封給了。實際上占了會稽八成之利,可謂實利重而虛名輕。

    再次,朝廷規定封郡公者,子孫封地世減一縣。陛下選在縣數極多的會稽,給李師繼續立功加縣的機會。

    如果他好好利用,將來晚年二十二縣全部獲封,傳之子孫。那就能子孫二十一世之後,才減到只剩最後一個縣,然後才不再減少,永持一縣。  

    遍觀朝廷輿圖地理,再要找出會稽這種偏遠、人口戶數不多,但縣數如此之多的郡,也是非常難的了。

    縱然中興功臣、未來封公者有三五人,也絕無其他郡公能如李師這般,襲二十一世才減到剩最後一個縣的。」

    諸葛亮把這幾點制度設計的關竅所在解讀給周櫻聽,周櫻這才知道原來裡面有那麼多門道,已經是用心良苦既給夫君讓利,又不至於讓制度本身變得鬆弛、施恩泛濫。

    周櫻沒見識過那麼長遠的打算,在帘子後面下意識咬了咬嘴唇,嘆道:「二十一世才減到只剩一縣……這也想得太長遠了。

    先漢傳一十二帝,後漢傳一十二帝,兩漢一共才二十四帝,還有不少是平輩兄終弟及。除掉那些,先漢九代後漢八代,人君才一十七代。二十一世怕是五百年才用得完。」

    周櫻不懂政治,她內心還是很擔心陛下這次中興,能不能兌現五百年……

    不過,她這番隨口感慨,其實還是算少了,因為皇帝普遍比大臣壽命短。

    比如東漢那些「四世三公」,哪個不是超級長壽——當然這也是倖存者效應,可以理解為要靠資歷熬到三公,都得上年紀。原本有這種潛力的家族可能有幾十家,但只有楊袁這兩家連續五代人都足夠長壽。

    袁家西漢開頭的時候不算望族,無法考證四百年裡繁衍多少代。但楊家是劉邦的時候就封侯了,傳到楊彪才第十一輩,楊修第十二輩。而同期皇帝已經傳到第十七輩了,楊家硬生生靠壽命擠出來五代人的差額。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606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