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53頁

    否則這個時代的閘門只能靠大樹捆綁來充當,再深的話一個是找不到那麼長又粗壯的大樹,同時也怕大樹形成的閘門不夠強度,撐不住最深處的水壓。

    等有了可以爆破山體缺口的火藥,和足夠的雍涼流民,就可以考慮開工。

    不過,一旦真下決心這麼搞,李素也得通盤考慮漢中的戰略安全——原先沒有船閘,襄陽是不能反攻漢中的,根本游不上來,以後有了船閘,回來也方便不少,軍事上就不得不防。

    李素注意到後世大致十堰武當山一代,如今居然荒無人煙,沒有縣城——上庸是在支流築水上,要沿著後世丹江口往築水溯流一百里左右,河口地區卻沒人開發。

    李素覺得,如果要開發上庸,有必要在十堰附近修一座縣城,截斷漢水,不讓下游的人偷越。而所有劉備軍未來修築的船閘,都得處於此處的上游,從此往下游一座都不許有。

    李素不由追問申凱:「我看這武當山以西、堵水與漢水交匯的河口處,明明比上庸更為平坦肥沃,為何沒有百姓定居呢?」

    申凱到底是本地人,地理非常熟悉,誠懇地解答:「此處雖然平坦,灌溉也便利,但土質並不結實,都是因為漢水、堵水流至此處平緩下來,泥沙淤積,方圓數十里沼澤遍地。」  

    李素點頭,這才表示理解。

    這地方大致就是後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起點丹江口水庫,外加後世的十堰市區。既然有庫區和沖積平原,那古代肯定是沼澤地了。

    後世十堰能建設城市,是又經過上千年的泥沙沉積,沼澤變成了堅實的平原。

    現在想搞活整個上庸地區,得想想看有沒有辦法把這片沼澤地利用治理成農耕區,這裡盤活了整個上庸就盤活了。

    李素不是很懂這方面的事兒,只好以後再求賢請教。

    ……

    「不管了,我看這武當山景色不錯,我們就在此山以西的沼澤邊緣,紮營等候幾日,等趙雲帶著援兵過來匯合,我們再去筑陽。我們畢竟是漢中兵嘛,帶太多人進入南陽郡也不好。

    將來我看可以在此駐紮數千士卒屯田,沼澤不能種稻麥,那就種芋頭好了。有了存糧之後,此地駐軍百姓就能自給自足,無非芋頭不耐久貯,還是要運些米麥來渡過春荒才行。」

    李素視察了一番,就吩咐軍隊在這兒駐紮下來,順帶卡住上庸縣的脖子,讓典韋帶點人去把上庸那邊不服劉備的死硬分子也清洗一番。

    一旁的申凱看了李素這架勢,也是微微有些惴惴:這李中郎手筆野心很大啊,這是打算戰天鬥地好好在這兒種田了?要是將來外人很容易進來,申家的土皇帝可就當不成了……  

    不過應該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先穩一手觀望幾年,犯不著得罪李中郎。

    大約一周之後,典韋就把上庸縣徹底肅清了,帶著兵回來,那些信了張魯邪的縣吏,能換自己人也都換上李素軍中帶來的小吏。

    差不多與此同時,趙雲也帶著一些援軍抵達了武當山,與李素會合了。

    而這一周的考察之下,李素也發現了在漢末種田的一些通病,他就這樣在武當山上納涼消暑,一邊寫點東西記在小本本上,準備回去後跟劉備說,組織百姓學習新的技能。

    之前在漢中的時候,李素就發現了,這個時代的百姓很多都不懂多少種田技能,或者說會種的農作物就非常可憐的幾種,換別的就不會種了,也沒人教百姓。

    這時代最先進的農書也就是《四民月令》,李素前世沒看過,但到了漢中之後,他特地讓人找來一本《四民月令》看了看,發現跟南北朝時候的《齊民要術》差距還是非常大的。

    關鍵是《四民月令》的作者口吻,一看就是一個豪強家大莊園的大管家,知道如何組織調度農奴一年四季如何如何充分利用土地、輪休種植各種蔬果。而百姓很少有懂這些。

    李素在蜀地,看到花椒已經是一種成熟的商貿貨物了,很昂貴,茶葉也是如此,還有做枸醬的那種果子。但百姓不會去「耕種」這種作物,貨源都是來自於上山採藥的藥農,所有收穫都是純野生的。  

    同理,李素如今想要治理的這地方,按說可以靠水吃水,有沼澤地也沒關係,但百姓只會捕魚,從沒想過養魚,芋頭也都是沼澤地里野生挖的,很少有人將其視為農作物,而是「樵採所得」。

    真要是開化一下民智,讓蜀地山區的富餘人口知道「山坡地也是可以主動種花椒種茶樹種甘蔗」,讓沼澤區富餘人口學會養魚種芋頭,益州何至於一到六七百萬人口就馬爾薩斯陷阱內卷呢。

    任重道遠吶。

    收復上庸之地的過程,軍事和政治方面的挑戰幾乎可以說是忽略不計,但其他方面的無力感讓李素很鬱悶。

    有業餘時間自己寫一本山寨版的《齊民要術》也好,雖然他不懂齊民要術,但照著《四民月令》借鑑、再讓一些老農把種這些「目前人還不認為是農作物」的經濟作物的方法總結出來,李素記錄轉化為文字,這點他還是做得到的。

    而且也沒必要親自寫,文字整理完全可以交給諸葛瑾他們嘛。

    李素一番折騰,最終在六月中旬才離開上庸山區,六月十八日,他把大部分人馬留在了益州地界一側待命,自己帶著嫡繫船隊抵達了襄陽,然後打探了一下朝中的形勢。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53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