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2頁
袁術之所以不得不稱帝,也是這個道理。狂妄是一方面,怕被清算也占好幾成。袁家是反董反廢立的帶頭人,他們怕皇帝恨他們。
而李素,無非是趁著今天沒有外人,洞若觀火地把這個道理挑明了。
說實話,劉協就算聽了,也不一定能做。
他就算徹底賭咒發誓、指洛水為誓指黃河為誓,說袁紹是有功之人。袁紹會像于謙信賴明英宗一樣信賴他麼?
只要董承這個董卓提拔起來的將領,還是朝廷一把手,或者至少是最重要的中樞武官,而段煨還在側,袁紹袁術能放心?
如果劉協幹了,那麼董承段煨會不會不放心?他們會不會另外控制皇帝、矯詔破壞皇帝跟二袁的和解?
這個世界上,如今能夠容忍漢獻帝繼續當皇帝而不怕清算的地方實力派軍閥,李素已經算過了,只有劉備、曹操、孫策、朱儁。因為只有這四家是當初既真心在討董的第二階段出力,又完全沒牽扯到另立皇帝、或者迎立廢帝劉辯的嫌疑中的。
你不光要討董,你還不能是「首倡討董」,因為首倡討董就是首倡不希望劉協當皇帝,因為首倡的時間節點時,劉辯還沒被毒死呢,劉辯是董卓聽說了有人討伐他之後,才倉促毒死的。所以每一個在劉辯死亡消息傳到之前就已經討董的,都有「廢了劉協重新立劉辯」的嫌疑,這根刺是拔不掉的。
你得是跟在後面討董的那個,起兵時間點必須是「劉辯死訊已經傳遍天下後」,這樣才能證明你的動機就是真心對付董卓,不對付劉協。
這時候,當初李素安排劉備入蜀、因為道路斷絕而躲過了第一時間知道諸侯討董、躲過了第一時間就響應,反而成了今天的一個重大優勢。
或許,這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殿興有福吧,「我們是被迫拿起武器」。
這些分析,李素也不可能全部告訴劉協,哪怕是關起門來說也不行。但挑重點說是沒問題的,他希望劉協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方式本身就有瑕疵,必須取捨釋疑。
劉協忽然發現自己的處境原來如此痛苦,身為皇帝,要別人相信他沒有壞心、相信他以後不會清算,都那麼難。
劉協想來想去,長嘆一聲:「朕這幾日就想想,罪己詔怎麼寫,給袁紹袁術他們示好的嘉獎旨意又該如何說。唉,為君者,在旨意中盟誓嘉獎為臣者,亘古未有啊,要是反而引起二袁愈發忌憚,如何是好啊……」
李素拱手:「這便不是臣所知了,辭藻文賦,非臣所長。陛下可尋心腹文學之臣,徐徐圖之。臣告退。」
該挑明的矛盾都挑明了,今天這些話說得這麼徹底,一方面也是在幫劉備緩解劉協對他的猜忌。李素的目的就是點出「劉備、曹操、孫策、朱儁這四個人,是不怕劉協當皇帝當得更久的,反正他們從頭到尾沒有對不起皇帝的黑點,不怕清算」。
如此一來,把天下軍閥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再分個級,把己方陣營拉到更安全的那一級里,政治收穫不算小了。
跟皇帝的接洽,也算圓滿完成。
……
第二天,李素就結束了朝見,帶著趙馬典回華陰,徐徐西歸。
同行三人,也得到了官職賞賜,至於其他沒來的人,也由李素把旨意帶回去。
趙雲從伏波將軍進一步升為安南將軍,真定鄉侯,食邑加到了兩千戶。
馬超實授越騎校尉,都亭侯。
典韋改為步兵校尉,爵位不變,畢竟他這幾年也沒什麼明顯的軍功。當步兵校尉,也不過是因為劉備即將收復長安,到時候可以進入北軍五校系統,繼續承擔警衛工作。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步兵校尉這個官職,曾經是吳匡被從左中郎將貶下去後擔任的。但現在吳匡吳懿即將殺回長安,吳匡顯然要拿回他被西涼軍奪走的榮華富貴,所以步兵校尉空出來也不值錢了。
其餘沒來的諸將,賞賜大致如此:
關羽由鎮南將軍加為前將軍,侯爵也在原基礎封地上加到縣侯,五千戶。
張飛由征虜將軍加為平西將軍,鄉侯三千戶。
吳匡為強弩將軍(雜號將軍),鄉侯三千戶。吳懿為射聲校尉,亭侯一千戶。這倆純屬劉備的姻親而加官,加上後續可能需要他們籠絡京師北軍舊部,收編逃出來的其他北軍五校。
其餘徐晃、高順俱為偏裨將軍,太史慈等為雜號校尉,嚴顏張任等只是北伐中勉強撈到個防禦戰機會的,那就只是升為都尉。
沒有參加北伐的將領,比如周泰甘寧,也沒落下稍微升官,或是至少原有官職正式得到朝廷認證,周泰也算是個雜號校尉。
文官方面,承認鍾繇為右扶風,荀攸為大司馬長史、法正為大司馬主簿,魯肅也給了雜號將軍號「樓船將軍」,繼續領長沙太守。
還在蜀中的劉巴,被調為秩千石的大司農丞,也就是司農的副職,負責調度整個關中的救災勸農與經濟改革,是個得罪人的活兒。
種輯、許靖那些原本被董卓陷害放去益州當地方官的,也都放回朝廷中樞填坑。主要是這些人資歷年限比較老,在董卓時期就可以實打實當兩千石的郡守,現在回來哪怕給個九卿占個位置,也沒人能說劉備亂用人、培植親信排除異己。
當然也不是所有當初被朝廷排擠外放後回京的,都是吉祥物屬性,也有實打實掌權或者地位清貴的——比如李素的岳父蔡邕,今年都六十一歲了,這個資歷絕對夠老。實授巴郡太守當地方官都當了五年了。當初何進一開始給他巴郡太守,都是為了「留為侍中」過個橋而已,沒想到真的一當就是那麼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