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8頁
「可惜右將軍已經貴為京兆尹,否則若是能擔任大司農,真是造福百姓造福朝廷。現在卻只有京兆百姓能受益於這樣的好官,真是京兆之幸,天下百姓之不幸啊。」
……
隨著袁紹的大批糧食運到,劉備也深感欣慰,他是知道民間疾苦的,所以撥出幾天時間,親自暗訪體察民情,探明百姓心聲。
五天之後,八月初十,劉備非常滿意地在北宮召見了李素,也召見了楊修,他要論功行賞。
其他一些文官幕僚得到消息,也是艷羨不已。李素已經沒什麼可升的了,但楊修從一個無職郎官入仕,第一個任務就說服了袁紹這樣舉足輕重的強大諸侯,跟劉備保持一定程度的聯盟友善、周濟急困,這功勞可就太大了。大伙兒都紛紛猜測楊修能授個什麼官。
賞賜之前,劉備也溫言問了楊修一些別的細節,主要是關於薛悌這枚棋子的效果的:「德祖,你說袁紹當時完全相信了曹操以薛悌、王必等內應,阻撓關中尋求外援賑災、阻撓我們聯結袁紹。
可如今你也回來五日了,為何還沒打探到袁紹有與曹操反目的風聲?也不曾聽聞袁紹至少派遣使者去弘農御前狀告曹操『離間諸侯、阻塞王路』?」
楊修對答如流:「大王,袁紹肯不加限制地大量賣糧給我們,可見其心已明。但我觀袁紹貪圖眼前之利,往往不願被突發的新目標打亂自己的計劃。何況,我此番出使,問袁紹示好買糧是明,其餘在暗。
袁紹不想表現得跟我議論過此事,想等王必這邊的案情風聲漸漸自然傳到河北,他再有所反應,也是人之常情。我估計他會拖到秋末入冬,再假裝反應過來,然後先給陛下上書,陳述曹操的離間之惡,但既然隆冬不宜用兵,他至少也要明年才會有所舉動了。
我在鄴城時,探查過袁紹的本意,他今年原是打算公孫瓚徹底被滅後,轉而順路以大軍殲滅上黨郡張燕。先張燕而後曹操,也省了大軍往返奔波,白白多行軍浪費。」
劉備聽了,扼腕嘆息:袁紹這人,眼前的利益還是看不開啊,他只想著最近的利益有什麼先吃下去,不太考慮「哪個敵人威脅最大」。
罷了,袁紹要是能看穿,徹底果斷豪賭,那就不是袁紹了。
劉備這才拿出一道旨意——當然不是他寫的,而是這五天裡,他派人去弘農請來的。
劉備只是宣布:「德祖,我五日前已向陛下表奏你為大行令,陛下也正式回復、下旨允准了。日後還要繼續好生為朝廷效力!」
楊修心中一喜,隨後也覺得這是自己應得的,儀態得體地謝過了天恩。
「大行令」這個官職,在漢初的時候是非常高的,是九卿之一,總管漢朝對外藩蠻夷的外交事務。不過漢武帝之後,「大行令」改名叫「大鴻臚」,反而是原本「大行令」下面的「行人」改叫「大行令」,頂替了上官的舊名。
但即使如此,現在的「大行令」依然是「大鴻臚」下屬的第三把手,僅次於正千石的「大鴻臚丞」。
品秩雖然不高,只有六百石,但這畢竟是「外交部三把手」了,實權是非常可觀的,負責接待應對所有外國來使的具體工作。
劉備這也是看上了楊修這人出身高貴、口才也好,機靈聰明,適合這些外交斡旋的事兒,也算是人盡其用了。
旁邊其他文官幕僚一時竊竊私語:
「楊家這真是一門煊赫,將來說不定要五世三公了,楊德祖這才虛歲二十二啊,從閒職郎官升遷,第一步就是大行令,就出使了一趟袁紹求援,嘖嘖嘖,這升官速度,三十歲前肯定位列九卿了,四十歲還不是能到楊太尉的高度。」
「不能這麼看,人家做事時間是不久,但這一趟出使,也算是至少多救活了幾十萬本該餓死的關中百姓,否則袁紹肯賣這麼多糧食給咱?從這份功德看,給大行令也不為過了。
我估計要不是袁紹沒立刻跟曹操反目,所以大王才覺得未竟全功。否則的話,怕不是大鴻臚丞都有可能。」
當天散會之後,不少朝中比千石以下的文官,就紛紛跟楊修示好,笑稱他該請客慶賀升官。
楊修也不推辭,意氣風發地表示一定請客,但大災之年,還是不要鋪張浪費。
第469章 打仗全靠嚇
三日為請,兩日為叫。在沒有電話的時代,請客向來都是要提前好幾天預約,才算有禮貌。
何況是弘農楊氏這種大戶人家,楊修這種未來之星,仕途得到榮升,請客當然也要鄭重一些。吃得可以儉樸,禮數程序不能省。
三天之後還不是休沐日,朝廷五日一休沐,所以請客的日子也就被再順延到了下一個休沐的日子。
帖子是以依然養病在家的太尉楊彪名義發出的,洋洋灑灑先要感謝皇恩浩蕩提拔犬子、還要提及感謝漢中王對楊修的重用給他機會立功,請諸位同儕一起慶賀。
劉備、李素屆時也都會去赴宴。
其他幾個關中世家的子弟收到帖子,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這是一次劉備徹底收網,宣告他對關中地區徹底掌握的示威。
是繼韋康等京兆韋氏分支覆滅後,劉備全盤力挺李素這個京兆尹對關中勢力的整合嘗試的勝利。
但沒辦法,誰讓李素確實有奇計,非常爭氣呢。連袁術袁紹這些外援都配合,把原本要至少釀成幾十萬人餓死流離失所的大災年扭轉過來了,這個內政治績哪怕是古之名臣也不敢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