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7頁
……
幕僚們討論了李素提出的賓貢的定位後,也覺得原則層面非常紮實,可以確保平衡本地人和外地人利益、確保國民待遇優先,凝聚人心。
當然了,大家對於後續那些「大義名分」上的細節也都心知肚明:今天李素建立的制度是「賓貢」制度,但實際操作時,其實一個真正的賓貢舉子都沒有。
因為法律意義上的賓貢舉子得是外國人,所以絕對不能說從袁曹淪陷區流亡過來的士子是「賓貢舉子」,只能說是「比照賓貢舉子管理辦法辦理」。袁曹占領區依然是大漢疆土,只是暫時沒有光復。
討論完名分和效果後,幕僚們群策群力頭腦風暴,很快又發現了一個操作層面的難題,那就是考試名額的分配:常科的名額分配,可是按照州郡,每個州每個郡多少名額,公事公辦。
但對於淪陷區人民,顯然不能這麼搞。
功曹從事王累率先指出:「司空,若是按照常法,給淪陷區各州郡攤派來投士人考試名額的話,肯定會旱的旱死,澇的澇死,太不公平了。
比如流亡來荊州的士人,肯定是周邊揚州、豫州的人最多嘛。尤其潁川郡跟荊州接壤,又多名士世家。
要是整個潁川郡流亡來荊人士集團,每年只各取一個孝廉、賢良、明算、明法,那肯定會競爭過於激烈。而更北方的州郡來的流亡士人,又恐怕會過於輕鬆中舉——
這麼說不直觀,我舉個例子吧,容屬下想一想,嗯,對了,屬下聽說,襄陽郡還有一位流亡北士,來自於遠如青、冀之地,平原禰正平。應該整個荊州的平原郡知名人士,恐怕就他一個。
要是按照常科選人之法,硬要再湊四個青州人陪他考試,這禰正平也能輕易中舉。這還是對方確有才學名聲的,還有很多郡可能一個知名讀書人都沒有流亡過來,那就更輕鬆了,難免泥沙俱下。」
面對王累的建議,四名幕僚之中徐庶是最感同身受的——因為他就是潁川郡人,他還有另外幾個同在司馬徽門下的潁川籍師弟,如今但凡還沒出仕的,即使參加了賓貢,恐怕也要經歷「科舉地獄難度」。
雖然徐庶如今是司空府/總督府的參軍,按說不該在人事改革上多發言,他還是忍不住請求:
「司空,屬下以為,不如就淪陷區用淪陷區的初選辦法,只要確保難度不降低,讓本地人心服口服,具體考法可以變更。
比如大漢如今還有青冀幽并兗豫徐揚八州之地淪陷,未來幾年的賓貢錄取總名額,就定為年取茂才八人,其餘賢良、知兵按郡數約略取之,各取五十人。
這樣不管考生籍貫來自何州何郡,全部打亂按成績高下取士,不再保證每個郡都有人中舉,不攤牌中舉指標。
考中之人全部充為各部參軍、軍需官、文教官,高級職位不夠的,就按成績先排,低者可為佐吏。將來再按政績調整。」
李素摸著鬍渣子想了一會兒,拍板道:「這個相對可行,按照這個思路,再細化一下。取士規模還是太大了,今年來考的人不會太多,減一些吧,來荊州的流亡北士終究不比留在當地的多,至少砍半或者砍三分之二。」
李素吩咐完後,心中也是暗忖:這個改革,倒是進一步為將來的「科舉打通錄取」鋪墊了前奏。
既然賓貢考生可以完全按成績高低錄取,將來本地人也可以一個州給各郡全部打亂、從高到低錄取。如此一來郡望世家圍標就圍不了了。
李素剛想到這一點美滋滋,忽然就聽到總督府前院漸漸有嘈雜、衛兵奔走。
李素不悅,讓典韋去確認一下情況,沒多久典韋就氣不打一處來地回來了:「司空,外面是一腐儒辱罵你的科舉之法,俺耐不得了,你但凡一聲令下,俺便一戟剁了這賊廝鳥。」
李素倒是很坦然:「急什麼?先看看情況。」
他還真怕典韋衝動,直接跟許褚砍許攸似地把什麼知名狂士砍了,鬧得他有理都變成沒理。
李素自問持身甚正,為政也非常得體,根本不怕人污衊。有人來噴,正好給他派馬仔舌戰群儒長名聲的機會。
注意是派馬仔去舌戰,李素本人當然是不會出馬的了。他現在地位這麼高,隨便跟狂士說話很丟份的。那些人都不配李素親自搭理他們。
第647章 張松禰衡中門對狙
李素也知道典韋這人沒文化,怕問不清楚,所以想了想就讓張松陪典韋一起出去,處理這次「名士突發事件」。
之所以選張松,也是因為李素知道目前身邊這四個幕僚,張松最適合饒舌。
相比之下,徐庶以計謀著稱,王累直言耿介。鄧芝雖然歷史上出使吳國,有點外交口才,但那都不是用來懟人的。
而且鄧芝跟隨李素好幾年了,作為李素的主簿,地位也比另外三人高,李素都嫌派鄧芝給對方長臉了。張松就不一樣,他長得又矮又丑,讓他反噴羞辱禰衡剛好。
張松得令抖擻精神:跟了司空鞍前馬後快兩年了,之前一直做那些幕後工作,現在撈到一個露臉的機會,怎麼能不好好抓住!
雖然張松也聽說過禰衡的名聲,自忖直接對罵沒有必勝的把握。但張松的智計終究比禰衡深遠,他隱約猜出禰衡這節骨眼上鬧事,肯定是為了科舉做官制度。
而司空已經殫精竭慮為外地淪陷區士子另外設計了一套籠絡人心的辦法,禰衡再鬧無疑是自取其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