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067頁

    可見,如今的人口耕地壓力,才剛剛到農業社會極限生存上限的5%,或者說「不開發漁業、全靠種植業」生存上限的10%。

    曰本列島的耕地,養活1500萬人口是沒問題的,周邊海里的魚,還能勉勉強強再養活個1500萬。

    漢人哪怕不種田,只要會先進的捕魚技術,而且只捕關西沿海,再來一兩百萬都沒問題。

    另外,如今的扶桑人雖然也會捕魚,但他們只會造沒有船艙的敞篷小木船,會用魚叉和釣竿、鉤子,但連用亞麻纖維搓漁網都不會,主要是扶桑人的紡織生產水平也同樣低下。

    扶桑人唯一跟漁網類似的工具,是一種用竹篾片做的硬質魚簍、網兜,但那些硬質網兜面積比漢人會造的軟質漁網小多了,也不能撒只能撈,捕魚產能就很低效。

    這才有了近海如此豐富、從未破壞的漁業資源,也確保漢人撈上來的魚,可以賣給本地土著,換取他們的稻穀、萊菔、大蔥、韭菜等食物。

    畢竟,有稀缺才有貿易,要是本地人捕魚技術也很高超、本身魚也多得吃不完,那他們就不用跟漢人貿易食物了。

    現在這樣就剛剛好,可以互通有無建立起穩固的經濟循環,有利於長期平穩統治。  

    這些問題李素都沒有深入想,還是諸葛亮因為不得不在這兒多做幾年地方官,所以想的比較深入。

    諸葛亮覺得,以後早期移過來的漢人,應該儘量挑選懂點兒農業和漁業技術的百姓,這樣可以給他們多分配扶桑家奴。

    漢人都不用親自大規模從事農業生產,專注於指點教導家奴生產技術。這才是最快的提升生產力開拓蠻荒良法。

    ……

    上述這些潛移默化的轉變,都是六到十月間,扶桑大地上主流的社會演進。

    不過隨著時間進入初冬,李素和諸葛亮都不得不搞了幾項社會和生產組織方面的調整,以應對冬季的特殊情況。

    首先是諸葛亮那邊,一開始維持得挺好的「漢人傳授先進捕魚技術,跟扶桑人換穀物蔬菜」的經濟模式,到了冬天就首次顯現出了危機趨勢。

    原因其實也很容易想到:穀物相對容易曬乾長期保存,魚類和海鮮就算曬魚乾,也存不了那麼久,如果不加鹽醃製,抗不過冬天加春荒的五個多月,直接就腐爛了。

    當然,按說這個問題不影響漢人,因為漢人是打漁的,扶桑土著才是種田的,漢人冬天植物無法生長的時候,照樣可以天天打漁,並不會斷了魚肉來源。  

    但問題是,這個時代的扶桑人都沒文化,也不會算計,之前夏秋兩季,漢人傾銷魚肉換稻穀麥子的時候,很多扶桑人沒控制住魚肉的誘惑,秋收後一下子換多了,

    手頭留下的穀子只夠吃半個冬天的,魚乾卻屯了很多。要是放任魚乾腐爛,這個冬天扶桑人估計又能餓死上萬。

    沒辦法,誰讓諸葛使君仁慈呢?一想到這些扶桑順民都是甘願接受漢人統治和友好貿易的,為了給他們一條活路,諸葛使君只好親自給他們指路:

    漢人有曬鹽的辦法,可以大量獲取海鹽,跟只會煮鹽的扶桑土著生產效率差距巨大。

    曰本的環境冬季日照不算好,不過沒有什麼大江大河入海,這點算是優勢,雨水期也比較集中,引入諸葛亮的新曬鹽法,產量肯定能暴增很多倍。

    不過,曬鹽的早期鹽場基礎建設,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還要平整海邊的灘涂、堆築圍堰。那土地平整的土工作業量,也不比修梯田容易多少了。

    漢人管理者也很慷慨,出技術組織那些需要鹽的土著來當奴隸,沒日沒夜給諸葛家的鹽場狂幹活,然後給他們一點鹽和鹹魚作為報酬。

    諸葛亮還嫌棄基建太慢,想進一步引入他在中原建設的鋸木工場,就在淀川兩岸、琵琶湖口,都圈地造了些水車作坊,加工基建過程中需要的海量木料。  

    後來發現曰本的河都太小,水流落差也不大,水能不夠用,就改為在海邊造風車,用海風的風力來磨麵碾米鋸木材。

    當然,那些在中原用來紡紗、鍛鐵的水車工坊,在這兒肯定不會建,至少十幾年內,諸葛亮都會保證扶桑土著在鐵器和高端紡織品方面,完全依賴中原的輸入。

    最高端的先進生產力,當然不能傳給這些還沒徹底馴化的蠻子,要狠狠賺他們的工農業剪刀差。

    在諸葛亮的大興土木之下,一個冬天之內,大阪灣周邊上百平方公里內,森林覆蓋面積都降低了好幾個百分點(大阪灣沿海到大和(奈良)才四十里,當時的大和國直轄統治範圍非常小,基本上跟西周初年周天子王畿的半徑一百里差不多)

    沒有遠見不會算帳的扶桑奴隸,也自願累死了數千人,但不管怎麼說,總比漢人不給他們食物、放任他們手頭買多了的魚乾腐爛後預估會餓死的人數,要少好幾倍了。

    從這個角度說,漢人統治者是多麼的仁慈。

    自己數學差不會算帳統籌食物、不適應新事物新生產組織方式、本來就會餓死的人,這總不能怪統治吧?

    ……

    諸葛亮把原本冬季農閒會懶散的扶桑人,全部組織起來、冬天也不能休息,加班加點奮力幹活搞基建,總算是變廢為寶,變害為利,讓種田建設的預期進度又提升了好幾成。

    另一邊,李素直接督導的很多工作,卻陷入了困境。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067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