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106頁

    而且我久在北疆,當年袁公在世時,我對這個區域的防守薄弱便深有所知。一方面,遼西走廊四百餘里,對漢人而言是無人區,補給困難。

    另一方面,當時糜竺那老賊雖然號稱對袁公臣服、年年給軍需包稅,但後來復盤看,他是一直在跟劉備虛與委蛇暗中納款!當時袁公不重視海船,而糜竺有一定的航海之利,對當地的控制,也就只能聽之任之。

    當時遼西、右北平沿岸,袁公駐軍但凡有缺漏,也都會勒令糜竺從遼東貼著海岸、運到濡水、盧水、灅水沿岸各縣。久而久之,這三個郡的邊防軍需,等於是高度依賴遼東屯田的餘糧,反而與南方的冀州溝通較弱,交通也相對不便。

    我軍從這三郡擇機入關,漢人倉促之間也回防不得,定然可一鼓而下!即使遇到堅城不降,繞過便是,可以繼續一路往富庶的渤海郡劫掠!

    劉備如今志滿意得,都修了這麼多年運河了,就想著主動侵略我們,如此自大,正好給他一個教訓。」

    拓跋力微等人聽了高幹這麼詳細的籌劃,覺得把握確實挺大。

    不過拓跋力微畢竟也是一代雄主,歷史上讓鮮卑人趁著漢末之亂往上崛起了一大個台階,所以哪怕看的兵法不多,軍事嗅覺還是挺強的。  

    他這些年對南方的事情也多多少少有自己的認識,同時又借鑑了剛才高幹的描述,很快想到了一個問題。

    「從右北平入寇,確實遇到的抵抗能最小。不過,高將軍你也說了,早在當年袁公牧守北疆時,糜竺便在遼東廣建海船貿易,遼西與右北平有所短缺,也能走海路補給,比從渤海郡走陸路沿海北上還便利。

    如今漢人的海船運輸之利,恐怕比當年更強了吧?我輩草原梟雄,全仗弓馬之利,若是到了沿海,漢人以舟船溝通,我軍的優勢便發揮不出來了。

    劉備也算一代雄主,他平素敢如此布置北疆防務、重所重而輕所輕,定然是有其道理的。

    說不定他就是覺得河套、并州、上谷、遼東等地的北疆,遠離海岸,部隊往來支援遲鈍,所以得就地駐紮重兵。

    遼西等地瀕臨渤海,萬一他是對漢軍的馳援速度有信心,這才減少駐軍花費,如之奈何?

    再說,劉備修運河的計劃,重西而輕東,只為改善從趙地至中山的內陸航運,卻不在乎是否便捷地聯絡到涿郡、漁陽,這不正說明漢人未來不需要靠運河來溝通遼西、右北平沿海麼?」

    拓跋力微如此謹慎推阻,讓高幹也是內心頗為不快,這又不是他一家的事兒,劉備是所有草原軍閥的大患。就算他的計謀規劃有風險,那你能拿出更好的麼?  

    要是什麼都不做,那就是坐以待斃啊!這種時候,哪怕有點小風險,也該搏一把了,等死肯定是最差的那條路!

    另外,高幹和拓跋力微,畢竟對於中原朝廷近年來的航海力量發展缺乏一個真實的認知。

    他們在中原尤其是幽州并州地區,還有點情報滲透,在朝中也能得到極個別原本袁紹故吏的通風報信。

    但這些部門和地區的情報來源本身就窄,跟大漢的海軍/航海力量體系沒有交集,以當時的信息傳遞速度和朝廷各部門之間的保密制度,外加古代信息傳遞的緩慢,高幹對大漢海軍實力的認知,還停留在「最多比糜竺時期強一點」的層面。

    拓跋力微之所以差點歪打正著猜對,不是他智商比高幹高,只是因為他知道自己不懂,對未知有恐懼。

    而且高幹來勸他開打、給他提供方略,拓跋力微天然就站在了一個「如何提防被推銷員詐騙」的提防心態下,疑神疑鬼。

    雙方的智商是一個層面上的,差距只是立場。

    高幹少不得老生常談,最後反覆澄清,強調「漢朝的海軍力量,估計也就比糜竺時期強了沒多少。不可能大範圍千里快速調兵調物資支援。

    遼西和右北平要想被快速馳援,出發基地只能是遼東的趙雲,而趙雲是會被其他方向牽制住大部分兵力和物力的,這就導致漢人的快速馳援規模會很小。  

    其他南方甚至中原、黃河流域的主力駐軍,要想海路來渤海北岸各地,難度會非常高,速度也會非常慢,來不及的」。

    拓跋力微對這裡面的細節,自然還有不少推敲考量,過程便無需一一贅述,反正高幹就是靠著這套分析,最後好歹把大家都說服了。

    最後,為了加一道保險,高幹還提出了一個誘敵佯攻之計,在主攻正式開始前,把漢人的注意力誤導到別的方向上,進一步遲滯總攻開始後漢人的反應速度。

    這個計劃是這樣的:讓烏桓樓班單于和他高幹自己,帶著袁家的一部分嫡系部隊,加上少量打著「被高幹帶路引來的鮮卑僕從軍」旗號的鮮卑人馬,一起大展旌旗、以狀軍威,從廣寧假裝對張飛發起佯攻。

    不過這些部隊主要要發揮弓騎兵游斗的戰術,騷擾而不深入,把聲勢做大,把中原朝廷的預備隊吸引到幽州最西部,在幽州中東部拉扯開一個空虛缺口。

    而且,高幹之所以要用烏桓人佯攻,就是為了讓做局更逼真。因為眾所周知烏桓的領土相對靠東,而鮮卑在西。現在烏桓人都在幽州西部動手了,那更東邊肯定草原軍隊會更少。

    因為漢人皇帝不可能相信「烏桓和鮮卑都已經捐棄前嫌、徹底擰成一股繩、烏桓人都不惜讓鮮卑人繞路進入他們的傳統勢力範圍草場,發動千里迂迴奔襲」。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106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