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頁
蔡琰從沒聽過這些細節,不由悠然神往,抓著李素手臂的手心都出汗了:「當時天黑不黑?下沒下雪?是不是很不容易?」
李素:「當然不容易了,和雪翻營一夜行,神旗凍定馬無聲,大致就是那樣子了。遙聞胡酋拍案起,方知偽帝已受刑。」
蔡琰:「……」
李素:「怎麼了?描述得還不夠清楚麼?」
蔡琰:「我讓你描述,結果你自己就作了!說,是不是這些天早就想好了?生平得意之功,難怪每天念叨,原來早就自己偷偷做好了。」
李素:「我這就是順口描述當時情景啊,你可以重新做的。」
蔡琰咬著嘴唇想了一會兒:「算了,我作得還沒你好。你怎麼什麼都會啊,跟你一起那麼久了,每每還有意外之喜。我把這首詩抄下來,說不定以後有機會拿給人看。」
……
歇了一夜之後,第二天一早,李素就跟著劉備等人上任了。
劉備的兵馬還大部分囤駐在遼西,他們只是自己年關回來薊縣述職、順便接受朝廷的封賞敕命。所以回去也快,幾個人每人數馬快馬加鞭,三天就能回到前線。
劉備騎在馬背上,還不忘調侃讚嘆:「賢弟,聽說你昨夜做得好詩,連蔡公都嘉許,說你居然能首創七言韻律,你身上,竟還有多少文采謀略,不為人知。」
李素:「這麼快就傳遍了?」
劉備:「這是好事兒,怕什麼?辭別蔡公的時候,他告訴我等的,真是應景吶。我倒是想作,作不出來,還是殺敵報國痛快。」
劉備還算好的,一路上最迷弟的是張飛。
張飛這人其實很喜歡附庸風雅,但除了字寫得比較端正之外,沒什麼創作天賦。聽說李素這首詩之後,就謄抄了好幾遍,留下一副他自認為寫得最端正最霸氣的留下觀賞。
李素心中微微不好意思:早知道就再字斟句酌一下了,現在收都收不回來。
李素連忙歪樓:「別說這些了,聊聊前線軍務吧,我去了一趟雒陽,都不知遼西遼東那邊局是如何。張純如今屯兵何處?」
劉備:「張純自守遼東郡治襄平,派烏桓難峭王沿大小渝水守昌黎、徒河。其餘各處,應該不甚緊要,兵力也不多。但昌黎扼遼東遼西咽喉門戶,我軍出臨渝至徒河,陸路四百餘里無河可以運糧。
去歲遼西遼東又盡皆大飢,我們還用絕糧之計逼降丘力居,如今張純再來堅壁清野,我軍軍糧幾乎是從無終開始起運,水路輾轉四百里,陸路又是四百里,只怕難以持久圍攻昌黎,必得速戰速決之法。」
李素如今對當地的地名也挺熟悉了,把劉備的話在心裡換算了一下。大致就是說從後世秦皇島—山海關一帶,往東北一直要走陸路運糧,到昌黎—徒河,也就是後世的錦州。
錦州素來是遼西走廊的咽喉,往內陸去稍微走遠一點就是燕山,不想翻燕山舊只能走昌黎(錦州)。
學田疇伐烏桓的盧龍古道路線迂迴?
這是李素的第一反應,畢竟是歷史書和演義上都寫過的戰例,肯定首先就想到這個。
但李素隨即發現不對,因為歷史上曹操伐蹋頓時,蹋頓作為遊牧民族是在燕山以北的,主要防衛柳城。所以才不得不從盧龍、肥如繞到渝水(大小凌河)上游,迂迴到大凌河沿岸的白狼、柳城。
現在劉備並不需要對付烏桓王庭所在的柳城,哪怕從柳城再沿著渝水順流而下也能到昌黎,但沒必要了。
李素想了想,決定跳出對歷史窠臼的依賴:「我們有糜竺支持,糜家的商隊船隻,如今來往幽州不絕,為什麼不讓糜竺用海船為大軍運糧呢?」
第109章 不毛之地
「讓糜竺從海路運糧支援前線圍城?倒是可以考慮,不管怎麼說,可以作為後手、有備無患。如今仍然是敵軍眾而我軍寡,還是得做好耗糧持久的準備。」
劉備對李素的建議還是比較嘉許的,略一思索就答應了這一建議。
他知道李素臨陣作戰指揮不一定行,但大戰略和後勤保障還是想得很透徹的。
誰讓李素後世念書期間經常看戰忽局的視頻節目呢,還得研究分析外交戰忽的實戰案例。久而久之就養成了「內行打仗拼看後勤」的思維境界。
李素便繼續建議:「兄長如今已經位列郡國相,可以屬官職務籠絡糜竺,如國相『治書』,比六百石,以結其心。」
劉備微微一笑:「伯雅,這回你可見機慢了,我早已如此做了。」
李素微微汗顏,果然劉備在籠絡人心這方面根本不用別人教,倒是多此一舉了。
看樣子軍糧是暫時不用擔心了,眼下最關鍵的,還是敵眾我寡,解決掉這個大問題,才是關鍵。
如今劉備麾下漢軍不過萬餘人,這還是去年擊潰張舉後收編敗兵中的年輕力壯之輩,才湊夠次數。
而張舉的叛軍,起碼有四萬人,胡多漢少,論兵力數量優勢太大了,不用點計策還是很難剿滅的。
……
一行人快馬加鞭,走了兩日,先到臨渝,也就是後世的山海關,回到大軍的駐地,然後跟著後營兵馬一起北上。
第一次進軍北上還是穩一點,要沿途確保建立橋頭堡、掃清障礙、熟悉地形,所以全軍都選擇了走陸路,還沒坐船——坐船還是等後續持久戰運糧時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