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3頁
李素剛剛介紹完北地郡的情況,正要說關中其他四郡,劉備直接隨和地打斷了他,也不跟他講禮貌:
「既如此,也堅定了孤暫時將北地郡劃給呼廚泉作為對抗河套五郡胡人的決心。這個郡我們漢人拿著暫時也是燙手山芋,讓呼廚泉作為根據地,趁河套胡人也窘迫,多殺掠圈地,咱給他們武器,搶了河套胡人的牛羊給咱過冬。
過兩年情況好一些了,再把北地郡全境收回來,然後把西河、朔方、上郡,許給呼廚泉。要是怕呼廚泉勢大,到時候再用類似『推恩令』的辦法,把他兄長於夫羅的遺孤賜為姓劉,名字不變,就叫劉豹,也扶持為單于,分而治之。
孤的設想,最好是收復後的河套五郡,呼廚泉的人管兩郡,劉豹的人管兩郡,漸漸用漢官之法管理,允許他們世襲,但每一代都要朝廷從其子孫中選取繼位者,而且要入朝習學漢學,則學治優異者繼位,跟如今治理西南夷的法子一樣。」
劉備提到的這個劉豹,也是漢末一個非常長壽的奇葩,壽命甚至超過嶺南老妖士燮。
劉豹具體生年不詳,但至少是於夫羅188年遷到武都之前就已經出生了。而劉豹的兒子劉淵251年才出生,所以劉豹至少63歲還能生兒子。劉淵繼劉豹左賢王之位是279年,已經是西晉滅吳的前一年,也就是說劉豹至少活了92歲。
從董卓進京前一年,活到西晉滅吳前一年,幾乎可以算是活過了整個漢末三國時期。
李素本人對於劉備的這個建議,倒是也挺贊同的,因為北地郡確實太靠近河套草原了,靠漢族的治理思路沒法徹底搞好,既然現在徹底一團亂麻,只要把蝗蟲治理好了,旱災只能是放任了,只要人別渴死,吃的就靠弱肉強食問其他河套草原部落搶!
只是沒想到,漢人也有對胡人「打草谷」劫掠牛羊維生的時候,別的朝代根本想都不敢想,那不就相當於「漢人沒吃的,反過來搶突厥/契丹/党項」了麼。偏偏李素身臨其境了,聽劉備說得挺自然,也沒覺得違和。
誰讓河套五郡的胡人部落還沒學會雙側金屬馬鐙和蹄鐵、木質鞍橋馬鞍呢,趁著這個信息差,趕緊再多占幾年便宜,多薅幾年胡人的羊毛。
「既如此,北地郡就按大王的意思安排,我只派千人協助呼廚泉滅蝗,其餘治理就按他們南匈奴風俗,暫時自治。這個最窮最難的麻煩暫時緩解了,咱也好騰出手解決其他諸郡的麻煩。」李素欣然答應了劉備的指令。
兩個當事人都覺得這麼處置沒什麼,劉備麾下幹了多年的文官如荀攸、法正等人也不覺得有問題。但旁邊的幾個朝廷公卿,卻面面相覷。
即將回去當司徒的趙溫,以及大司農張義,按說都是也要管理民政和救災的,專業有點對口。他們此刻內心怕不是爬滿黑線:這……這李素不是才二十五歲年紀嘛?陛下念他知天命,有奇計,累建殊勛,讓他二十五歲當京兆尹,已經是非常破格開恩了。
可是怎麼看起來……在漢中王那兒,這李素的權柄遠遠不止京兆尹,這簡直是雍州牧了吧,關中五郡甚至隴西二郡怎麼抗旱滅蝗救災,都由他全局統籌?
大司農張義原本覺得自己好日子快來了,好不容易逃出李傕的魔爪,留得性命,而且其他九卿同僚死了那麼多,九卿就升仨了,他該苦盡甘來大展拳腳。
結果似乎沒他張義什麼活兒可幹了……
這劉備,不會又是一個任人唯親目無朝廷的專權者吧?把公卿視為泥塑木雕?那跟李傕時期差別也沒多大了吧!除了劉備不像李傕那樣亂殺人,也不搶劫。
張義等人的這點嘀咕,劉備他們當然不會留心了。李素就繼續往下交待其他四個郡的情況:
「關中其餘四郡,受災最嚴重的是馮翊郡,按照不治蝗不抗旱的自然狀態算,今年的減收會有九成。不過這裡的治理潛力還可以,大力滅蝗,能救回一兩成收成,還能得到一些蝗蟲供饑民不得已時食用,但治水的潛力不大。
馮翊郡瀕臨黃河的土地都可以得到灌溉,但黃河水量過大,無法決溝渠引水到腹地灌溉,要是引發黃河決口,危害遠比一年旱災還嚴重。只有黃河的支流洛水、沮水可以挖灌渠、或水位下降時築堤截流,抬升水位確保舊渠依然有足夠水流,不放余水入黃河。綜合治理的話,馮翊郡能搶回四成收成,並且改善將來歷年的灌溉狀態,就很不錯了。
受災第三的是安定郡,安定郡蝗災治理需要的精力更多,但治水簡單一些,安定人口也少,百姓沿著涇河耕種,多少有些保障。治理得當,也能保住四成收穫。
情況第二好的,就是咱京兆尹,長安周邊相對水網較足,水利設施自秦以來就不錯,幾個月不下雨也能保住一小半莊稼,再治治蝗蟲,搶回半數收成不成問題,情況好甚至能留下六七成。
但京兆尹的麻煩在於人口眾多,人多地少,這兒本來就無法用本郡的田地產出養活百餘萬人口,要指望扶風與馮翊的糧食運過來接濟,所以,哪怕京兆尹的田完全不歉收,只要馮翊扶風歉收了,他還是會餓死人。
而關中五郡最有希望的,就是我們春耕時就建立起有效統治的右扶風了。陳倉、郿縣、渭南等地的收成,因為灌溉得法,第一時間治水,加上我們改道了西漢水北流入渭增加了水量,如果沒有蝗蟲的話,今年能保住八成以上。渭水流域其他扶風諸縣,也能保住六七成,郡治槐里差不多是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