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2頁
但結果出人意料。無論是哪一方。都對變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認為自己是收益一方,至少是沒吃虧……
對於世家大族來說,他們早就對南方那個復興衙門垂涎三尺了,那強大的財力人脈匯聚在一起,足以抵禦任何風險,產生難以想像地收益,造成絕對可怕的影響力。乃是保持家族長盛不衰地不二法門啊!
知道復興衙門是什麼嗎?是控制!是壟斷!那幫南方土財主已經完全控制了江北和山南二省的財政民生,完全壟斷了兩省的運河交通、銀鐵礦藏等一系列經濟命脈。天下還有比這更舒坦、更暴利的營生嗎?
所以在過去幾年裡,他們削減了腦袋,想往復興衙門裡鑽,無奈國人地域意識及排外思想極為嚴重,根本不容許外鄉人甚至是後來者加入。再加上秦雷預先設定的規則十分嚴謹。以至於復興衙門成立至今,竟沒有哪怕一份話事權外流,這才打消了這些外省人的覬覦之心。
現在王爺大開方便之門,要讓各省或者相鄰兩省分別組建各自的『復興衙門』,對於這些大族來說,簡直是乾柴烈火,不激動都不行。
當他們得到了這隻朝思暮想地,會下金蛋的母雞後,什麼重新丈量土地,什麼官紳一體繳納丁稅、什麼科舉選官之類。都變得不那麼刺撓人了……他們可都看到了。南方士紳對待官府的態度,那叫一個牛啊!完全將其放在眼裡。
而官府卻只能小心賠笑……這也是沒辦法的,比起士紳雲集的復興衙門,無論是人脈、實力、還是威信,兩省官府都差得遠呢。
不幹活能拿錢,還比官府更體面,嗓門更大,這才是我們要過的生活嘛!
我們本來就是高貴無比的士族子弟,本來就厭倦官府那些管理俗務,本來就應該享受輕鬆自在的奢華人生……難道還有比『復興衙門』更好地選擇嗎?
當然他們也不免要擔心,如果把朝堂全部讓出去,萬一哪天風向一變,會不會雞飛蛋打,人財兩空了呢?
但這個擔心很快消失不見,因為他們從附在《新政詔書》的『奏對實錄』上,找到了這樣一句話『六部以下、省州府縣,皆出於科舉;然台諫則由各省復興衙門推舉。』再比照『實錄』
……
而對於庶族地主來說,那『皇權不下縣,縣下皆自治』以及『重科舉』兩條發令,也是深得他們的歡心。
大秦朝進百年來,早已經形成了大地主家族統治城市,小地主家族統治鄉村的穩定格局。大地主便是士族,小地主便是庶族。在新政出現以前,士族向來是通過官府控制縣城以上的大城市。
而縣以下也有一套鄉、保、甲的機構直接行使政府地職能。但策劃指揮之大權,卻同樣都掌握在士紳手中。這種習俗可謂歷史久遠,自從秦漢時期便是這些不支朝庭奉祿,不受朝庭官位,也不占闊綽公堂,而是守居鄉村的士紳,對鄉鎮村屯進行間接的管理。
這便是所謂的『皇權不下縣,縣下皆自治』。
你可能要為,士紳既不在朝,也不支薪,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紳權又從何而來呢?原因很簡單,有句古話說得好,叫『不怕縣官。就怕現管』!只有保持相當的影響力,甚至直接掌握一定地權力,才能更好的維護家族利益。
而且儒家文化中還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優良傳統。大丈夫就應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所以在這些讀過書的庶族地主看來,要實現個人價值,勢必需要通過造福一方的社會活動才能顯現出來。所以他們去干也是自願地、樂意地。
但鄉紳們有個最大地苦惱。那就是沒有名分!以至於雖然如此做了千年,但在與官府交涉中總有些底氣不足。雖然平日裡知府那樣地高官,對他們都能客客氣氣。但真要翻起臉來,一個小小地縣令就能跟他們拍桌子罵娘!
誰讓大家一個是官,一個是民呢?
現在好了,《新政》里明確規定,『里設老人,選年高為眾所服者。導民善,平鄉里爭訟。』明明白白的賦予他們對鄉里的管轄權。
再說朝廷整頓科舉之後,想當官就要靠真才實學了,對於這些家境富裕、子弟多讀書的中小地主來說,真是天大的利好消息。
之前不敢奢望的廟堂之上,終於變的現實起來,而且終將為他們所掌控。
到那時,進可居廟堂之高、治國平天下;退則處江湖之遠、保一方平安。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至此,庶族地主對改革,對武成王地支持毋庸復言。懷揣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他們將堅定不移站在秦雷身後,誓死捍衛改革的成果。
……
而對於人數最多的普通農民階層來說,想要讓他們高興、死心塌地跟著走。其實是最容易的。秦雷不過是將百姓頭上不合理的稅負砍掉,輕徭薄賦,取消勞役,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從事生產,有更多的糧食養家餬口。
除此之外,他什麼也沒有做。既沒有賦予他們政治上地特權,也沒有為普及教育撥款,甚至連往昔被大戶巧取豪奪的田產,都沒有幫著奪回來,但大秦南北的無數鄉村之中。幾乎家家供奉上他的生祠。把他當做救苦救難的菩薩,日夜供奉。無論是老人孩子、還是婦人漢子,都將其奉若神明,聽不得人說他半個不字!
老百姓就是這樣容易滿足,這樣感恩圖報,可千年以來,卻沒有幾個帝王將相做到……所以說任何一個被推翻的朝代,都活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