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頁
「哦……」王貴才反應過來,原來是衝著自己家的免役名額啊。明朝是個特權社會,官階越高,特權就越大。比如京官一品可以免糧三十石,人丁三十人,往下一層層遞減,到了九品官,則免糧六石,人丁六人,外官減半。是以老爹有免糧三石,丁三人的特權。而王賢這樣的經制吏,也可以免糧一石,丁一人……
是以父子兩人共可免丁四人,而且不包括他倆本身。王貴自然要占一個名額,剩下三個早被王家村的人惦記上了……雖然可以當黑戶逃避賦役,但沒有合法身份,意味著你也不享受大明朝賦予的各項權利。比如參加科舉、比如充吏,甚至你失蹤了,官府都可以不受理。因為戶籍檔案上查無此人!
對於貧苦百姓來說,只要能湊合著生活就夠了,管它有沒有檔案了。但富戶需要合法身份來保護財產,讀書人需要合法身份來參加科舉,商人需要合法身份來外出經商。可一旦在官府冊上有名後,就要負擔繁重的勞役……每年秋收之後,到開春之前,短則一兩月,長則三四月,要給官府當牛做馬,讓人苦不堪言。
有沒有既能享受合法身份,又不用服勞役的人呢?有,皇族、勛貴、官吏、舉人、秀才……老朱家賦予他們免稅免役的特權,甚至很多時候超出他們應負擔的數量。這塊多出來的特權,自然成了其他階層競相追逐的對象。
浙江沒有藩王封地,也沒有勛貴故里,但官員有功名者多不勝數,百姓往往投身官宦人家為奴,可讀書人是不行的,因為奴婢身為下賤,三代不得參加科舉。還有一種方法,就是過繼給人家當兒子,但是為了功名連祖宗都不認了,十分為人不齒。
最好的一種情況,就是同族出了官員,大家都是一個祖宗,自然沒有罵名。而且王家村讀書的人少,不多不少正好三個……這是很正常的,沒有三代積累是供不起讀書人的,一個村里三個讀書人,真心不少了。
是以三叔公和王興業商量,要他把三個小子過繼過去,王興業根本無法拒絕,除非他準備跟宗族決裂。是以也沒必要和倆兒子商量了,直接收了三孫子。
『立信約人王賈,今將自己次子王介情願嗣於同族兄弟王貴為子,空口無憑,立此為證。永樂十年元月元日,中人王吉昌,保人王吉業。』
『立信約人王賑,今將自己么子王令情願嗣於同族兄弟王貴為子,空口無憑,立此為證。永樂十年元月元日,中人王吉昌,保人王吉業。』
『立信約人王壩,今將自己三子王金情願嗣於同族兄弟王賢為子,空口無憑,立此為證。永樂十年元月元日,中人王吉昌,保人王吉業。』
身為戶房書吏,這樣的文書自然信手拈來,王賢擬好三分文書,又起草了另外三分文契,以避免日後出現繼子爭產:
『今王介為王賈、王貴兼祧子,若王貴另有所出,則王介不可繼嗣,然亦有奉養兼祧父母之責。中人王吉昌,保人王吉業。』
『今王令為王賑、王貴兼祧子,若王貴另有所出,則王令不可繼嗣,然亦有奉養兼祧父母之責。中人王吉昌,保人王吉業。』
『今王金為王壩、王賢兼祧子,若王賢另有所出,則王金不可繼嗣,然亦有奉養兼祧父母之責。中人王吉昌,保人王吉業。』
當事人在該自己簽名的地方簽上名,在該自己按手印的地方按上手印,剩下的手續等過完年,王賢拿回戶房辦就成了……
但還沒完,這才是上半場——免丁四人之外,還有四石稅呢!
雖然比起達官貴人來不算什麼,但其實四石糧稅真心不少。一個下戶人家,一年交糧不過五斗,王家除了自家之外,還能為七戶人家免掉稅糧。
而且別忘了,一旦不用交稅,附加在稅糧上的各種苛捐雜費,也一併不用繳納!這才是族人熱情到諂媚的真正原因。
見裡頭過繼完了,外面的同族便拿著田契湧進來,圍著王興業七嘴八舌道:「四爺爺,要我家的地吧!」「四叔,我家的地最肥了!」「四叔,我可是看著你長大的……」「囊球,老七,你們家那麼富了,還跟我們搶啊!」「怎麼,我和四爺爺是從小玩到大的!」
「都住嘴,丟不丟人啊!」見一下亂了套,三叔公用拐杖敲著地,罵道:「不就是三石五斗的糧食麼?我和老四已經商量好了,先濟著最困難的來,其餘的再等等,過兩年老四和王賢升了官,再收你們的田。」
族長的威信還是不小的,三叔公點了八個下等下戶,其餘人雖然難掩失望,卻也不敢廢話。
王賢只好繼續草擬買賣田產的文書。自然不是真的買賣,王興業並不付錢,當然那些田產也還屬於原主,只是在官府過了個戶而已。這樣原主名義上是租種他們家的地,當然作為回報,要將應繳稅糧的一半,當成租子交給王興業。
就這樣,損害了朝廷的利益,王興業和原主卻因此得利。王賢不愛幹這事兒,怎麼說,他也是專管本縣田賦戶籍的公務人員,這幫傢伙卻讓自己幫他們鑽空子逃稅,實在讓他不舒服。
但包括他爹在內,所有人都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他也只能照辦……
吃了中飯,一家人要坐船回縣城了,當然仨兒子不會跟著。
回去的路上,老爹見王賢有些沉悶,拍拍他肩膀道:「怎麼,為了幾斗米的破事兒勞動你司戶大人,不高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