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7頁
「之所以還沒有樹倒猢猻散,原因有二,一是慣性,二是因為他們擔心,一旦兵敗會家破人亡而已。」張輔要讓未來新君重視自己,此刻自然不能藏拙,繼續分析道:「只要殿下的身影出現在趙王軍前,他們的士氣就會一落千丈,然後殿下宣布只問首惡,脅從不辦,他們的將領就會失去對部下的控制。則彼時,我軍或是一鼓作氣,或是傳檄而定,都是易如反掌之事!」
「反之,如果殿下不曾出現,趙王軍的士氣就能勉強維持住。屆時,攻城一旦不順,敵軍士氣大漲,我軍士氣低落,就什麼情況都有可能發生了!」張輔最後沉聲說道:「殿下親征,乃是坐穩江山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張輔這番話,尤其是最後一句,完全說到了太子殿下的心坎上,朱高熾沉吟片刻重重點頭道:「好,就依公爺的!」
張輔這才狀若無意地瞥一眼柳升,意思很明顯,跟我斗,你還嫩了點兒……
柳升也只能恨恨地別過頭去。
所有人都知道,時間不等人,是以太子親征事宜籌劃得十分迅速。次日,朱高熾便在三萬大軍的護送下北上,五日後,便與先期抵達的原白蓮教六萬大軍匯合,在德州城外舉行了盛大的誓師儀式。
為了表示對通州糧商的感謝,太子邀請糧商的代表也參加了這次誓師大會,感動得那些糧商涕淚橫流,終於不再心疼貢獻出來的那些糧食。
正如趙王和張輔所料,這些糧商齊刷刷帶著糧食南下,自然是有人在背後鼓動。但這件事實在太過簡單,根本不值得大書特書。因為趙王行事太過高調,以至於誰是他檯面上的人,誰是他的後手,錦衣衛不費力氣便查得清清楚楚。查清楚這些,只要簡單地分析一下,自然就知道如果趙王在京中受挫,一定會退到通州再作他圖。
同時也能清楚地知道,趙王這一手成敗的關鍵,就在通州的糧商身上!不幸的是,王賢同樣早就把主意打到這些糧商身上,因為大明朝實在太缺糧了,山東尤其如此,王賢根本湊不起大軍開拔的糧草,以致空有大軍卻派不上用場。
找遍北方各地,也只有這些實力雄厚的通州糧商,能通過便利的漕運,將南方魚米之鄉的糧草,源源不斷運到北方,然後囤積在通州的糧倉中,高價賣給京城百姓。是的,這些糧商甚至都沒有自己的倉庫,直接拿朝廷的糧倉來屯糧,也根本不擔心會被朝廷侵吞,因為倉場侍郎以下全都被他們買通了……
所以趙王之前巡視通州糧倉,看到的拿滿倉的糧食,並非倉場侍郎臨時借調過來,而是原本就寄存在那裡!
若是正常光景,想讓這些手眼通天的大糧商獻出糧食,簡直是白日做夢。可眼下不是正常光景!王賢讓人給那些糧商帶話,告訴他們,他們的糧食已經被趙王盯上了!如果趙王篡位成功,還有可能注意點吃相,可如果趙王失敗了,一定會退到通州,一定會在第一時間對他們的糧食下手!
大糧商們雖然不是被嚇大的,但作為商人,最在意的自然是自己的財物安全,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精神,紛紛從官倉中提出自家的糧食,裝船運出通州。不過這時候,還沒有人想要投奔太子。是王賢的預言實現後,糧商們發現趙王真的要在通州造反,這下全都嚇壞了,他們很清楚,趙王一旦找不到糧食,肯定會殺他們泄憤,恐怕到時就算交出糧食,都不能保證安全了。
這時,有人在錦衣衛的授意下,宣稱太子殿下已經到了山東,即日便將北伐,提議不如將糧食獻於太子,等到太子坐穩江山,收益一定遠勝於賣糧所得!
朱高熾在百姓心中,是繼承皇位的不二人選,又素有仁義之名。糧商們何其精明,焉能算不明白這麼簡單的一筆帳?馬上就積極響應,幾乎一夜之間,便攜家帶口從通州城消失得無影無蹤,南下投奔太子來了。
誓師之後,太子親自掛帥,以安遠侯柳升為先鋒,英國公張輔率中軍,山東都指揮同知劉信、都督同知莫問率左路,青州衛指揮使劉俊、都指揮使許懷慶率右路,膠州衛指揮使劉阿丑、都指揮使二黑殿後,各路共十萬兵馬,連帶隨行的民夫合計號稱二十萬,浩浩蕩蕩往通州進發!
大軍一路上所過之處,百姓無不簞食壺漿,夾道恭迎,各路官府也無比恭順,州府長官親率境內官兵義勇,自帶乾糧紛紛加入勤王大軍!
等到行到滄州,太子的大軍已經膨脹到二十餘萬,到了天津,兵力膨脹到三十萬,到了廊坊,直接激增到四十萬!這還是考慮到後勤實在困難,太子殿下勸回了許多勤王軍的結果。
什麼叫民心所向,這就叫民心所向!到此刻,英國公也終於服氣了王賢的判斷——太子確實必須要立即北上平叛,如果蜷縮在濟南,或者退回南京一定會大失民心,哪裡還有如今民心所向,天下無敵的風光!
朱高熾也在暗暗慶幸,幸虧自己聽了王賢的話,如果讓朱瞻基搶了先,天下民心可就全都偏到太孫的身上了!雖然那是自己的親兒子,但天家無父子,雖然太子殿下絕不會承認,但他確實是自己最大的威脅……
通州城,太子軍的一舉一動,自有斥候隨時稟報給趙王等人。但每一次稟報,對趙王等人的信心都是一次沉重的打擊……
耳聽著太子的軍隊一路上飛速膨脹,所到之處官府都在第一時間臣服,並全力配合支持太子北伐!甚至連老百姓都貢獻出剛剛收穫的夏糧,踴躍加入義勇,竭盡所能支持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