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9頁
李定國點了點頭,道:「大哥所言極是,順軍獲此大勝使我軍損失慘重,父皇之死更是讓我軍士氣低迷,即便你我兩家現有十萬大軍,恐也難再同順軍爭鋒。」
孫可望則道:「我西營如今是不能再與他順軍爭鋒,但天下之大,我大西將士找一塊立足之地也非難事。」
李定國忙問:「兄長的意思是?」
「我意……」
孫可望將自己的意思說出,即不在西北與順軍爭鋒,這樣做只會讓大西更加困難,並且西北貧瘠難養大軍,再者西軍慘敗,原先歸降的前明軍、清軍綠營肯定會叛亂四起,再要在西北呆下去,大西一定會被內亂消耗,從而讓順軍一一加以殲滅。
「我意現在當馬上趕去固原收攏諸軍,重建朝廷,穩定人心,爾後重新入川。」
孫可望不知道他這思路與已經往固原逃去的左丞相汪兆齡差不多。
「朱明殘存東南,雖據半壁江山,然兵馬不精,朝堂腐朽,為政者、當官者、領軍者皆迂腐守舊之輩,故為兄斷定殘明必不能持久……而我大西有過入川經驗,山川地形較為熟悉,今既不能在西北立足,便當火速入川再取成都,爾後封鎖陝西入川要地,使順軍不能追我……於川中養精蓄銳一兩年,屆時或南取滇黔,或沿江東下,或伺機而動,待順明相爭……總之,只要你我兄弟齊心,總能再竟父皇遺志,也定能為父皇報仇雪恨!」
孫可望斬釘截鐵,不僅向義弟表明自己的戰略,更向義弟表明他為父皇報仇的決心。
「兄長所言甚是,父皇生前曾說他若有事,則我等兄弟便以兄長為首,今日父皇蒙難,大西群龍無首,人心惶惶,兄長若不果斷,恐天下再無我大西。」
李定國對義兄的謀略向來佩服,心中思索一番也知義兄所言的確是大西能繼續生存下去的唯一辦法。
「只是……」
孫可望見李定國如此支持自己,心中也是欣慰,但有一事卻不好與李定國直言,面有為難之色。
李定國怔了一下,繼而卻是說了一句:「只要能存我大西,兄長大可放手而為,定國必全力支持兄長!」
第七百三十八章 兄弟二人俱封王
李定國清楚認識到父皇張獻忠的死讓西軍現在面臨嚴峻考驗,一個不慎西營餘部就會有滅頂之災。
而自古人心惶亂之時,首要便是要推出一個能夠穩定軍心,收拾局面,為所有人都能敬服的統帥出來。
當下之大西,李定國深知沒有人再比義兄孫可望更合適擔此重任了,誠然他西府於西營威望也不弱,可於此生死存亡之際他若站出來要與東府分庭抗禮,豈不是將本就搖搖欲墜的大西拖入深淵麼。
並且父皇張獻忠生前亦指定孫可望為諸將之首,因此出於大西未來考慮,李定國選擇支持孫可望成為大西新的領導者。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西軍內部有不滿孫可望繼承皇位者,李定國這位「西府」就要同孫可望一起採取果斷行動。而行動目標,無疑是那個與東、西二府關係都不融洽的大西丞相了。
有了義弟定國的明確表態,孫可望也是暗中鬆了口氣,退往麟州的路上他一直在思考大西的走向問題,考慮了很多,也想了很多,但關鍵只在於西府願不願意聽從他這個東府的號令。
如果不願,大西肯定會走向分裂、內訌的最不堪局面。
好在,義弟定國深明大義,及時「擁護」了他這位義兄。
定下將來大計後,孫可望、李定國兩兄弟立時召集東、西府諸將前來軍議。
此次軍議自是由孫可望主持。
諸將前來之後發現西府側站於東府之下,也皆是心中瞭然。
在孫可望的示意下,李定國將東府為大西制定的下一步路線告知諸將。眾將聽後都是眼前一亮,如迷途之人尋找到光明的方向。
前番半路曾要逃跑的李建泰大學士也不失時機的歌頌起東府的英明聖武,很是吹捧了一番,好以此來打消孫可望對他的不滿。
只是這位「李相」是不是真心誠意,就不太好說了。
高勛、唐通、白廣恩等前清軍降將這會面上肯定是百分百支持征東大將軍的決定,心下卻是個個在嘀咕怎生才能下了西營這條快沉的船。
也均是後悔早前看走了眼,腦袋瓜子壞了才不理會順軍的拉攏,反而一個個的豬油蒙了心朝西軍這座火坑跳。
對高勛這幫降將,李定國早就密以布置,這幫人現在除了跟西軍一頭走到黑,根本不可能有機會帶兵脫離西軍陣營。
見諸將沒有異議,孫可望當即下令各部整兵,由西府將領狄三品領所部一萬兵馬為前鋒,迅速回師延安、安塞,據守靖邊堡,為大軍撤出延安提供有力保障。
另外讓義弟定國傳令留守保德的西軍將領勒統武無論如何也要守住保德一個月,待西軍主力退入寧夏境內後再伺機撤下,從而防止山西境內的順軍自堡德西進切斷西軍撤退道路。同時命人快馬向固原楊皇后、定北將軍艾能奇通報東、西二府轉移路線,讓固原方面及早派人接應。
一切部置妥當後,孫可望凝視諸將,只下一條軍令,即「自今非接斗,不得殺人。」
這道軍令是孫可望知道西軍撤離時肯定會軍紀煥散,從而不可避免傷害百姓,如此定會激起沿途百姓的反抗,增加西軍撤離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