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034頁

    連年用兵,大順財政已然緊張,這一年來軍餉支出的大頭還是來源於從清軍繳獲,主要就是清軍入關後從李自成那裡搶來的幾千萬兩白銀,此外滿洲歷年對明、對蒙古、對朝鮮劫掠的幾千萬兩。

    左輔顧君恩半個月前的一份奏疏中曾統計,「計前後得滿虜銀億。」

    當初清軍能夠短時間內迅速席捲北方,便同其本身已經通過搶劫成為中國第一富豪有關。

    否則,清軍入關初期採取的安撫關內民眾,大量收編降軍以及對李自成窮追猛打的政策根本實施不了。等到清廷發現他們的「家底子」根本支撐不了關內局面,這才迫不及待南征,最後同明朝一樣也是家底子打光,遂把目光放在江南富戶頭上。

    本質上,順(淮)軍同清軍是一樣的,都是以戰養戰,甚至可以說是清廷入關早期政策的另一個執行者。

    若說遼東是滿清的根據,那淮揚就是陸四的根據。

    只是這前後上億兩白銀繳獲是巨,但開支同樣也巨,當真是花錢如流水。中央政府構建要錢,地方官府構建也要錢,遷移流民,安置民生要錢,軍隊不打仗要錢,打仗還要錢,裝備要錢,造船要錢……

    北方殘破,千萬人嗷嗷待哺,在沒有大的收入來源前,陸四也真是為銀子絞盡腦汁,甚至搞出取地下死人錢以養世間活人的不恥手段來。  

    因此,也自是會「縱容」一些上不得台面的事情。

    諸如高傑想從朝鮮身上割肉,諸如山西正在進行的大抄晉商運動,諸如東南富戶大肆收購的古董字畫,諸如辛思忠在青海的拆寺奪產運動等等。

    只要不是從老百姓身上剝皮,陸四不管西北的封疆用什麼辦法,他只要錢。

    除夕夜,監國肯定要設宴款待行營文武。

    除韓國公孫可望出使鹽場堡勸降義弟李定國外,在行營的原西營文武俱都參加監國年宴。

    宴開之前,楊氏坦然素衣隨監國陸四出現在眾人眼前,並無羞怯之色,眉眼之中還帶了些許喜色,比之從前悽苦樣不知美了多少。

    楊氏本是不想參加這宴會的,因為她想留種,好為將來依靠,又或可母憑子貴。

    出嫁之時,母親曾於她密言男女之事,其中便有留種之法,重點便是事後多臥,不要走動,如此能孕機率倍增。

    楊氏聽的害羞面紅,卻依法而為,果然嫁於張獻忠不久便身懷有孕,為大西皇帝產下一子,可惜她那苦命的兒子卻不及長大便慘死於義兄之手。

    此事讓楊氏一直耿耿於懷,故而早對丈夫張獻忠生出恨意,對那直接殺死自家兒子的李定國也是心有怨恨。  

    往事已過,人死不能復生,為自己將來著想,又知這大順年輕監國尚無子嗣,楊氏便想趁別的女人無法染身的機會,多加纏綿,好能為大順監國誕下長子。

    不過監國命人再三相請,楊氏也不好推脫,又想這也是她這前大西皇后以大順監國女人身份首次出現在大順文武面前,於是盛妝一番欣然前來。

    陸四對楊貞兒的扮像還是滿意的,攜其手來到眾人面前,命人上酒,舉杯於眾人道:「今日除夕,明日新年,諸位與我在這西北風霜數月,忱刀臥戈,倍加辛苦……天有幸西北太平有日,便與諸位共飲此慶功酒,為我大順賀,為我大順子民賀!」

    「為我大順賀,為我大順子民賀!」

    眾文武起身舉杯同飲。

    ……

    百里外,鹽場堡。

    昨天定邊營的順軍突然趕來幾十輛大車,車上堆放的都是糧食和豬肉,說是馬上就要過年了,大順第四軍左提督念順西同源,不忍西營將士過年都要餓肚子,所以特意叫人送來。

    聽了部下敘說,李定國並沒有去察看,而是讓人將順軍送來的東西收下。

    對於是否降順,李定國同其部下們也在猶豫。  

    在聽說東府已經歸順後,大部分西府將領都認為應當歸順,其中不乏李定國的親信如總兵狄三品、參將楊宣、總兵張建、施尚久等人。

    定國的表弟馬思良也不想再打下去,與總兵胡順都、王道亨甚至密謀脫離定國。此事被人密告定國,定國卻沒有任何處置。

    至於降將高勛、康鎮邦等人,則更是不可能為已經滅亡的大西戰鬥到最後一刻了。

    定國的妻子劉氏也勸定國歸順,除了其子李浦興在順軍手中外,劉氏本人也認為既然大局已定,夫君便當為部下將士性命考慮,而不是讓這些忠心於他的將士於這絕地坐以待斃。

    前番降順的原西營文武也多使人送來書信勸說李定國歸順,如汪兆齡、艾能奇、王自奇、竇名望、馬元利等。

    李定國仍是遲遲不下了決心,因為他總覺就此降順實是愧對義父張獻忠。

    直到除夕這天下午,義兄孫可望單騎前來。

    兄弟二人再次相見,內心均是苦澀。

    孫可望也不知如何對這義弟說起自己降順的事,躊躇再三,還是苦笑一聲,從懷中摸出幾個紅包塞到義弟手中,道:「這是監國給你及妻子,還有嗣興的紅包。」  

    「紅包?」

    定國愣住。

    「過年了。」

    孫可望看了眼遠處的塞牆,輕嘆一聲:「自隨義父起,你我兄弟有多少年沒有過年了?」

    「崇禎三年到如今,十七年了,這日子過得是真快,當年兄長十六歲,我才十歲。」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034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