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頁
「此次北上大軍所經之處,都是萬歲的土地,百姓也皆萬歲的子民,真如從前那般,萬歲心中又怎捨得?」
嚴錫命苦苦勸說。
張獻忠聽後也知嚴錫命說的對,他如今是大西皇帝,可不能再像從前一樣胡亂搶掠了。
但要不能就地取糧,就須儘快出川入陝,要不然大軍多耽擱一日,這吃食就叫人多頭疼一分。
於是便下令義子同諸將加快進軍速度,全軍火速趕往保寧。又命先行保寧的義子孫可望想辦法多籌一些糧草供大軍食用。
張獻忠是六月中旬到的保寧,先是聽取孫可望關於漢中方面動靜的匯報。
孫可望說探子偵得原駐保寧的馬科率殘部退到了漢中,但卻沒有同漢中守將賀珍等人一樣降清。
「馬科現在寧羌州,兒臣以為此人原是明將,既未同賀珍等人一樣向韃子投降,不如遣人招降於他,授於重任,為我所用。」
張獻忠諸義子中孫可望不僅是長子老大,其人也多智善斷,很有統帥的才能。
從馬科在寧羌一帶不動,孫可望便判斷這位前明舊將八成不甘心降清做漢奸,因此可以招降。
「你代老子我給馬科寫信,叫他過來,朝中的官盡可他挑。」
張獻忠將招降馬科的事交孫可望全權負責,孫可望當下回去寫信,可信剛寫好,卻有漢中方面來人給大西送信來了。
信是賀珍寫來的,孫可望不敢拆開來看,急忙拿信去見義父。
「呀?」
張獻忠看完賀珍的信驚的站了起來,一臉難以置信:「李瞎子的家當怎麼歸女婿了?」
第五百零三章 殺韃大會
作者註:孫可望原名孫可旺,文中為閱讀方便,皆用後來名可望。
……
信是賀珍寫的,也是賀珍派人送來的,但信中內容表述還不如說是李自成接班人陸文宗口述,賀珍執筆。
信中全篇,陸文宗都將自己的姿態放的很低,儼然就是晚輩模樣。
開頭,便盛情稱讚自家岳父李自成同張獻忠領導的反明鬥爭是正義的,是代表億萬百姓利益的,給了無數活下去的百姓一盞指路「明燈」,更大言不慚的說什麼「東李西張,可稱雙聖」。
爾後,向張獻忠正式通報大順皇帝李自成於襄京壯烈殉國,及陸以淮侯身份得大順太后及諸將百官擁戴於西安監國的過程。
「……侄聞先帝被圍,救援無及,師次西安,意圖光復,以斷韃虜後路,實圍魏救趙之策,然西安光復之際,襄京凶聞傳來,地坼天崩,川枯海竭。嗟乎,人孰無君,雖肆法於市朝,以為泄泄者之戒,亦奚足謝先帝於地下哉!……大順軍民如喪考妣,無不撫膺切齒,欲悉西北之甲,立剪凶仇,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言辭痛切,溢於紙上。
緊接著,陸文宗拋出送信目的,便是希望能與大西軍合作抗清。
「大王與先帝共起兵,同世好,今中國有滿洲大敵,明室南渡,北方淪陷,你我兩家當再度聯手,共襄抗清盛舉,合師進討,問罪北京,共梟賊韃之頭,以泄敷天之憤……大王若允,當於漢中大會群雄,共商大計,此舉必照耀千秋,侄知恩圖報,惟力是視……」
陸文宗直截了當提出在漢中召集西北群雄共商抗清大業,仿當年滎陽大會一般定下抗清策略,聚集北方有識之士共為中國挽此沉淪危機。
若大西方面願再度與大順聯手,除兩方世通盟好,齊心協力外,順軍將放開漢中通道讓大西軍入陝,並提供部分糧草。至於兩家如何合作,戰略部署,則需待殺韃大會舉行之際同商同議,所謂「擱置爭議,共同救國」。
「殺韃大會?」
張獻忠有些拿不定主意,將信遞給義子可望。孫可望看後不發一言,又將信遞給邊上的二弟李定國。
「這位陸闖王是何許人?」
李定國看過信後心頭最大的困惑就是陸文宗何許人,為何從前不曾聽聞,如今卻突然成了順軍那邊的新領袖。
「李瞎子死了,他順軍總得推一個人出來吧,好比你們老子我要是戰死了,老大就得頂上,老大死了老二頂……不過咱就沒想到他順軍能推一個外人,嘿,李過怎甘心的?」
說到這,張獻忠看向義子可望,問他道:「老大,你怎麼看這事?」
孫可望微一沉吟,道:「父皇,從這封信上來看,那陸闖王似真心想同父皇聯手抗清。」
「咱和他老丈人平輩,當年一塊造的明朝反,說是同袍也不為過。如今他老丈人死了,他順軍又不如從前,當然想和老子我聯手了。」
由於情報的缺乏,張獻忠根本不知道這一年多時間東邊到底是個什麼情況,若不然知道那位陸闖王除了占據西安外,還據有山東、淮揚之地,更陣斬了近萬顆辮子兵首級,怕是就不會這麼篤定順軍現在是矮了他大西,好像求著他大西合作一般。
事實上,大西軍突然北上抗清不在陸四的意料之中,當時從馬科那裡聽到這個消息時也很吃驚。
因為,沒有大西軍,陸四也能把多爾袞按在北京揉虐,將那位玉兒肚子弄大。
不過張獻忠既率軍北上抗清,有家國民族大義,陸四自也不會將這位八大王當成敵人看待。
眼下,多個幫手總是好的。
「兒臣以為如今滿洲人勢大,李自成又剛死,其氣焰必不可一世的很,若我大西獨力抗清,首先須圖陝西,如此則要同他順軍衝突,於抗清大業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