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116頁

    兩路人馬都稱淮軍,是謂「分兵不分家」。

    余淮書和王二他們沒有意見,當天夜裡一幫頭領們就在府學開了大鍋飯。次日天亮,陸四就率領人馬出城南下了。

    南路軍也並非一路進軍,而是也分兩路。

    一路是陸四親自率領的主力,由程霖的風字營、謝金生的新一營、陸廣遠的新二營,以及那幾千願意南下的河工隊伍組成,錢糧物資由漕隊運送,總兵力有九千餘。

    行軍路線也是直接沿運河南下,經寶應、高郵直達揚州城下。

    這個路線也是陸四前世清軍南下的路線,不沿運河走的話,光是糧草供應這一塊就是極大難題。

    要知道,一艘船上的糧食可是幾十輛馬車都拉不走的。

    另一路是夏大軍帶領的林字營、輜重營、老營,其餘鹽城縣各營,以及徐和尚的新三營。他們的任務是出淮安向東攻占新興場、鹽城縣、富溪巡檢所,總人數有七千餘。

    陸四要求夏大軍和蔣魁他們攻占鹽城縣後,不要著急去揚州和他會師,儘可能的在家鄉多發動人員參加淮軍,同時儘量爭取淮軍家眷隨軍行動。實在不願意的,就將分給他這一路的幾萬兩銀子拿出,按人頭給發安家費,以使在外的男人能夠安心打仗。  

    陸四更反覆交待夏大軍,回去之後一定要將在運河和淮安城死去的淮軍將士的撫恤銀髮給他們的親人,哪怕沒有參加淮軍只是死在了那場夜亂的河工,也都要給。

    夏大軍一一應了下來。

    蔣魁聽了這個任務後有些納悶,不太同意,但夏大軍一句話就讓他轉變了觀念。

    「不把老婆孩子帶上,萬一官兵殺過來怎麼辦?帶在身邊,也好照應。就是死,也一家都在,沒什麼遺憾。」

    陸四拍了拍蔣魁,道:「將來我們不一定就在淮揚,萬一撐不住我們也許要北上,也許要渡江。」

    余淮書帶王二、秦五、郭老四等人出城送陸四的南路軍,臨行前陸四除建議余淮書組織人手趕緊加固城防外,還給了余淮書一個建議。

    這個建議很惡毒,就是讓余淮書派人將城外方圓五十里的居民全部強行遷進城中,同時放火燒毀所有的村莊,確保即將到來的明軍無法在淮安近郊得到任何糧草補給,並且連個可供他們歇腳睡覺的村莊也沒有。

    「此事,我會考慮。」

    余淮書沒有立時表態採納,看得出這位余先生心有不忍,另外也可能和他一心想要朝廷招安有關。萬一真採納了陸四建議,他余淮書就不是單純被逼造反這麼簡單了。  

    陸四無法強求余淮書按他說的做,也知他心裡對官軍有幻想,但不管怎麼幻想,最終都會破滅。

    凡事靠自己。

    陸四能給余淮書這些留下的人做的,他都做了,現在他要為自己的真淮軍去打拼了。

    但讓他意外的是,那位被他這幾天當騾子使的山陽知縣羅吉英竟也要跟他去揚州。

    陸四有些奇怪,問他原因。

    羅吉英倒也坦誠,直言道:「我不想死在城中。」

    陸四不以為然:「余先生是讀書人,我雖不在,但余先生也斷不會讓城中淮軍亂來。」

    羅吉英搖了搖頭,道:「我不是擔心這個。」

    「那你擔心什麼?」陸四奇怪。

    「我擔心官軍。」

    羅的回答耐人尋味。

    第八十七章 任重而道遠

    賊過如梳,兵過如篦。

    同淮安城的這些幾乎沒有踏過省的民夫們相比,身為知縣的羅吉英知道得顯然更多。

    陸四「收留」了羅吉英,他不需要什麼牛金星、宋獻策,但他確實需要一些會寫字的。  

    一支軍隊,可不能都是文盲。

    不說錢糧分派,物資調運,就說臨戰記功,總得有人拿筆給記一下。總不能你發黑豆,他發紅豆,作為戰功證明吧。繳獲了多少錢財,也得有人算帳吧。

    離了讀書人,事情還真不好辦。

    無意中得知這個羅吉英竟是廣東人時,陸四有些驚訝,因為這位羅知縣說話並不帶任何粵語成份,一口地道的官話。

    明朝官話就是淮揚方言,在明朝的行政版圖內,鳳陽雖然有中都,有總督,但也屬於淮揚片區。

    淮左,淮右。

    此事說明不管哪朝哪代,想要當官,官方語言都得標準。

    「且跟著我,打下揚州城後,你是去是留,自便。無事便在船上呆著,有事我會使人叫你。」

    陸四可不信知縣老爺從他身上看出了王霸之氣,暫時也沒有同舊官僚「合流」的意思,因此絲毫沒有禮賢下士,表現出「我志在天下」的某種沒來由的豪氣,讓人知縣為他這淮揚大賊效犬馬之勞的念頭。

    就是你先干,不幹了說一聲,滾蛋。

    簡單,直接。

    羅吉英點了點頭,並沒有在內心深處感受到某種失望。  

    他就是不想死在淮安城中,他很清楚官軍真的四面來圍淮軍這支賊寇,破城之後又真如北方那般行事,那他這個知縣就定死無疑。

    殺人滅口。

    他是孤身一人來淮安上任的,其妻兒仍在廣東老家,任職還不滿一年,尚未有時間在這淮安城納個小妾,因此倒也是說走就走,沒有任何牽絆。

    明朝任官有一原則,就是本省人不得任本省官,因此淮揚地區的主官全是外省調來。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116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