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頁
又怎麼讓他相信一個才崛起不過年許的淮軍能改變大順敗亡的局面?
世上錦繡添花有的是人做,雪中送炭卻是少。
當年他尚可喜能放下尚家全族百餘口的血債降清,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不可能叫一個窮途末日的李自成軍師給說動!
況,大清待他尚可喜也是不薄!
尤其是太宗皇帝。
降順的風險大於收益,尚可喜的王封既有一個智字,自是不會取之。
但後來,他還是有所後悔的。
隨阿濟格北歸之時,尚可喜包括吳三桂以及漢軍諸部,新降的二王其實都不知道北京告急,阿濟格這才急於北返。
當時阿濟格是以河南賊亂未定,又有淮賊興於山東,朝廷鑑於李自成已死,便令大軍班師剿滅河南和山東賊寇為由率領大軍北返的。
等進入河南境內,尚可喜他們才發現事情不簡單,阿濟格口中輕描淡寫的河南又生賊亂實則是順軍捲土重來,竟有要將清軍這支主力堵在南方的跡象。
尚可喜心慌,想到那位大順冊封的淮侯,想到那個勸他歸順的顧君恩,想到尚被淮軍捏在手中的家眷,所以有心派人同順軍方面聯繫,看看究竟是怎麼回事。
不過正當他準備秘密派人時,清軍接連大勝,先是在新野一帶擊敗順軍的定南侯董學禮、河南節度使呂弼周,後來又在南陽大敗順軍大將、於順軍資歷極高的「老八隊」之一黨守素。
這兩場大勝讓尚可喜的判斷再次失誤,準備繼續觀望下去,沒想到這一次他卻又一次失算了。
由於北返的大道小路都被順軍挖毀,使得擁有火炮力量的尚部無法發揮作用,自北返以來倒成了擺設,甚至為了加快行軍速度,阿濟格還抽走了尚可喜部的一千多匹戰馬。
阿濟格做的另一件事也極大迷惑了尚可喜,那就是進入河南以後,阿濟格常命滿洲兵和蒙古兵打前鋒,說什麼要體恤漢軍、滿漢一體,從湖北及湖南部分地區搶掠來的錢糧也分了不少給漢軍這裡,看起來還真是英親王照顧漢軍。
現在看來,分明就是阿濟格一肚子數,卻不願事實真相被漢軍知道,這才將他們放在後面。
一想到這裡,尚可喜就跟吃了蒼蠅似難受,半月前阿濟格分給他一萬兩銀子,他還很高興的親自去謝恩呢。
「王爺,多爾袞都死了,難道王爺還要我們替阿濟格陪葬不成?又或是王爺以為我們的兒女不如世子寶貴?」
郭虎見尚可喜遲遲不說話,急得有些口無擇言了。
許爾顯怕郭虎再亂說話,趕緊拉了他一下。
部下都這麼說了,尚可喜不能再沉默了,他輕嘆一聲,道:「爾等妻兒於本王眼中如自家子弟一般,怎會輕易放棄?只是我若動勝算不大,須吳三桂那裡也動才好,否則怕是不必滿洲人,吳三桂便能置我於死地。」
第六百五十章 三桂之心,天地可昭
尚可喜說的是事實,吳三桂部關寧軍就駐紮在離他不到二十里地的桑園,因此吳三桂要仍效忠於滿洲人,得知他尚可喜造反必定第一時間前來剿滅。
兵力上,尚可喜同吳三桂擁有的兵馬差不多,都是萬餘人左右,但戰鬥力上吳三桂手下那幫前明關門騎兵,明顯要強於尚可喜麾下這些前明東江兵。
雖然手上有不少火炮,但尚可喜還是沒有把握頂得住吳三桂的關寧軍,且他更擔心會引來阿濟格的滿蒙八旗兵。
這邊又不曾與順軍取得聯繫,以一家之力對抗清軍主力,尚可喜考慮再三也覺風險太大,如此自是不敢輕動。
連得成提議由他到吳三桂那裡探探口風,要是這位平西王也對滿洲人失去信心,準備另起爐灶,那兩家可相約共同起事,這樣一來無論是實力還是聲勢都比他智順藩一家動手要強。
大概就是抱團取暖的意思。
眾將都說可以。
許爾顯卻擔心吳三桂恐怕不會背叛滿洲人,因為吳與大順是有血仇的,當年正是吳三桂打開關門放韃子入關,這才使得李自成僅僅在北京呆了四十來天就被迫西走,從此一撅不振,最後命喪襄陽。
如今順軍重新崛起,當年兵敗之仇豈能不報?李自成之死能不與吳三桂算帳?
恐怕就是順軍那邊願意再納吳三桂,吳三桂自己都不敢去降。
吳三桂要不肯背叛滿洲人,事情可真是棘手。
尚可喜甚感麻煩,倒是他那十歲的兒子之信開口說了一句:「父親若要起事便當果斷,切不可猶豫不決,顧慮這顧慮那,到頭來恐怕是一步錯,步步錯。兒以為,凡事還是要靠自己。」
「你個小兒懂得什麼道理?」
兒子的話讓尚可喜有些不快,讓其去母親處。
尚之信不敢違逆父命,忙起身出去。
許爾顯卻道:「世子的話不無道理。」
郭虎也道:「滿洲氣數已盡乃是事實,英親王這裡遲早敗亡,王爺還是要當斷則斷……我部若突然起事,英親王必定方寸大亂,王爺未必不能建功。」尚可喜微微點頭,道理他都明白。
隨著多爾袞死訊及北京丟失消息傳出,莫說他和吳三桂要反覆思量怎麼辦,那些漢軍八旗還有降將王得仁、王體中他們肯定也會心驚肉跳,可以肯定除滿洲人外其他人這會一定都在想後路。
弄不好就是一家反,家家反,這樣又何必擔心滿洲兵盯著他智順藩一家來打,很有可能滿洲人那裡反過來在害怕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