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569頁

    又不能讓真滿漢軍去打攻城這種傷亡註定很大的戰鬥,平西王吳三桂麾下的原關寧軍自是成了繼續攻城的主力。

    吳三桂部自山海關之戰後已不足兩萬人,隨阿濟格追著順軍打到現在,吳三桂沒有從清廷那裡得到一個兵的補充,如今全軍上下只有一萬四千餘人。

    吳的謀士,也是少年好友、原明朝大學士方一藻之子方光琛不無擔心告訴吳,清廷很有可能是想借順軍之手消耗關寧軍。原因除了吳三桂沒有將崇禎太子交給清廷外,也與明朝的潞王在南都成立弘光政權有關。

    吳三桂對此也是清楚,奈何他的兵馬一直被滿洲重兵監視,從來不能單獨行動,如今也只能認命,盼著趕緊消滅李自成好保存他這一萬多兵馬。

    前方,楊坤將軍中所有雲梯和撞車都集中起來,又效仿滿洲兵組織了一隊死士,人人披三層甲。

    城內順軍在大將田見秀、張鼐、劉芳亮、劉希堯等人的指揮下拼死反擊。

    義侯張鼐是李自成的義子,箭法很準,百發百中,一張大弓在他手中儼然就是致命的利器,這一手好箭法完全是他的義父李自成一手所教。

    二王於南陽叛亂之時,就是張鼐率親兵死戰迫退叛軍,否則李自成恐怕已經於南陽殉國。  

    張鼐本人擅射,於弓弩自是重視,手下幾百名親兵是他在全軍挑選的神箭手,箭箭到肉,只幾輪齊射,便放倒數百清兵。楊坤見順軍箭枝厲害,急令游擊郭雲龍組織所部銃手壓制順軍弓箭手,其餘各部迅速抵近攀牆撞門。

    順軍占著城高之利,但倒下一個就再無補充,守到今日,將士們全憑著一股心性。

    可能是天不絕李自成,這新野城中存有大量糧食,乃是白旺生前從荊襄往南陽輸糧的中轉站。

    王得仁同王體中商量造反時,原是準備派一支兵馬奪取新野,切斷李自成的退路,可人算不如天算,二人動手之前,李自成派大將劉芳亮到新野督糧,結果攻打新野的叛軍被劉芳亮組織城中幾千荊襄民夫擊退,並接應李自成退入城中,讓清軍不得不從利於他們的追擊戰打成了不利的包圍攻城戰。

    儘管城中的順軍拼命放箭放銃,但他們的箭枝和銃子都已不足,在付出相當大的傷亡後,吳三桂部清軍開始在城牆上架起雲梯。

    情勢變得危急,把守北門的左營制將軍劉芳亮的鼻子上滲出了汗。在發現清軍組織了一隊披甲死士推著盾車向城門衝去後,劉芳亮將城牆防務交給部下將領劉汝魁和吳汝義,親自帶兵到城門防守。

    推著盾車來撞城門的清軍披甲死士約有兩三百人,手持大盾高高舉起,防禦城上順軍射下的箭枝和丟落的磚塊。其餘各處的清軍攻勢也猛,如蟻附般一波接一波的攀城。  

    四下喊殺震天。

    順軍將士儘管疲倦,但能隨李自成退入新野的無一不是百戰老卒,他們四人一隊守在垛口處,一人持叉竿,一人持矛,兩人持刀,一旦發現有清兵從雲梯上爬上來,便立行用叉竿去割,割不到便用矛去捅,再不行,則由兩個刀手守在垛口兩邊,上來一個便砍一個。

    可是清軍的雲梯太多,上梯的清兵源源不斷,順軍的傷亡越來越大,有些地方開始出現不支。關鍵時候,李自成將孩兒營僅存的四百孩兒兵派了上去。

    這些孩兒兵身形雖矮,但甚是矯健,個個視死如歸,人人嘴中喊著殺清狗,打得那些攀城的清兵鬼哭狼嚎。

    整個新野城都在為活著而戰鬥。

    無論是隨李自成過來的一萬多御營官兵,還是那些老營不多的婦孺,又或是城中的新野百姓同那些荊襄民夫,所有人都在為守城出力,因為他們清楚,一旦城破,清軍必然會屠城。

    正黃旗一等公譚泰見順軍守了幾日還這麼頑強,一方面對順軍有些敬佩,一方面又懷疑城中的真實情況是不是如那個投降的矮子宋獻策所言,完全是膽氣皆喪的潰兵。

    思索片刻後,譚泰上前進言道:「王爺,李自成已是瓮中之鱉,插翅難逃,是不是讓吳三桂先撤下來,再圍上一些日子,免得傷亡太大。」  

    「李闖是中國抗我滿洲的一面旗幟,不把他砍倒,我滿洲何以能得中國?」

    阿濟格沒有採納譚泰的意見,就是把吳三桂的兵打光了他也不會皺眉頭,因為他根本沒有辦法長期圍困李自成。一旦讓這個大賊逃出生天,滿洲就同明朝一樣受困於這個大賊而無法征服中國。

    第四百五十章 既壽永昌 大印千古

    「我聽那道人說,這王靈官名叫王善,本是薩真人薩守堅弟子,其在湘陰城隍廟當需隍時不知何故提罪了薩真人,結果被薩真人一惱之下轟雷致電,焚毀了城隍廟,這才四處雲遊……玉帝欣賞王靈官疾惡如仇,敢作敢當,便封他為豁洛元帥,賜金印掌監察之職,後被道家尊為護法神。」

    城中靈官殿內,高皇后陪著丈夫李自成一起坐在王靈官神像前,卻不是向這位道家護法神祈禱什麼,夫妻二人就是同百姓兩口子般坐著,時不時說些話。

    「這道教也是我大順的國教,我還封那宋獻策做咱大順的開國大軍師,不想這人……」

    李自成微微搖頭,起初田見秀他們說宋獻策降了韃子他還不信,直到前天在城上親眼看到宋獻策同韃子站在一起,這才信了,當時真的是極度失望。心情大概就同崇禎聽說洪承疇沒殉國反而降了滿洲韃子差不多。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569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