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393頁

    「顏老夫子,您還是少喝些吧,還是小子敬你,你只喝一杯就好。」

    白棟哭笑不得地望著老顏儉,心說你不就是想要多喝幾杯我家的酒麽?這是二十多度的『高度酒』,你都年屆九十的人了,怎能如此暴飲?

    「不成,要喝要喝,如此興事,如何可以不喝酒呢?你小子該不是心疼了罷?」

    老顏儉把想要開口勸說自己的兒子和孫子瞪了回去,連幹了兩大杯,足足有二兩多酒,竟然是臉不紅眼不花,摸了下嘴角道:「你小子的主意雖好,可這女子與男子都可入學,又該是如何一個考法?就算是貴族世家的女子,腹中藏書也遠遠不及男子,若是考題一般,便是對這些女學子不公平,依老夫看,應該分成『男試』和『女試』兩類才好。」

    「男女之試還好解決,這入學考試題的內容才是關鍵所在……」

    慎道看了眼自從開宴後就一直沉默不語的衛鞅:「究竟是以法家題目為基礎,還是儒家、兵家、墨家、甚至是農家?鳳鳴書院不比稷下學宮那種爭鳴之所,學子是來進學,不是來爭鳴論辯,依本夫子看來,應以一家學說為基,百家學說只為補益,就如當年的吳起一般,雖是以儒家出身,卻有兵家手段、法家之能,可他真正的根基還是在兵、法兩家。衛子是書院的招生司領,不知你以為如何?」  

    「慎子倒是位趣人,衛子同為法家,難道還會支持別家不成?書院要教的是學子,並非朝中官員,自是以我儒家學說為好,正如慎子所言,吳起以兵家為戰,以法家手段為政,可他的根基卻在我儒門,書院學子自也當如是,若無我儒家仁義教化,只怕空有諸般手段也要走錯了道路呢……」

    老顏儉和孟珂向來穩重,自然不想在此時與慎道爭論,漆雕藐卻是性如烈火,他可不管嬴渠梁與驪姜在坐,當即出言反對。

    「呵呵,若是儒家教化有用,天下為何還有紛爭?自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以來,各國相繼變法,所用之人,無不是我法家名士,怎就不見有人請動儒門夫子呢?」衛鞅終究還是忍不住,加入了論戰。

    第二百五十九章 百家互融?

    「法家也好,儒家也罷,就再加上那個出世的道家,都要先吃飽了肚子才好說話罷?說到根基,只怕無過農、工兩家。老夫以為,入院的學子不分男女貴賤、出身高低,第一就要學會種田……」

    「種田?若是鳳鳴書院教出的學生都去種田,做先生的還有什麼臉面?許子,你那套農事興國的理論還是不用說了,糧多固可安民,也能令各國野心頻生,引發連綿戰火呢……」

    眾人齊齊白眼,沒人去搭理許行,只顧繼續激烈論辯;其中論辯最激烈的就是儒法兩家,公輸清雖然也列坐,倒是沒有參與這種無謂的爭論,在他看來書院學子學習哪家的經典並不重要,心靈手巧才是根本,公輸家之興,當在鳳鳴書院也。  

    公輸家不能再墨守成規了,為什麼總是被墨家壓制,就是因為不肯將手藝傳於外姓人,甚至連本族中的旁出庶子也無法得到真傳;這樣下去萬萬不成,如今正好借鳳鳴書院選拔天下賢才,將公輸家的手藝發展到巔峰,祖上班公最大的心愿是什麼?那就是製造出可以比奔馬更快的車子和能夠飛行在天空的木鳥,這樣偉大的想法是否能夠在自己的手中實現呢?

    「各位不必再爭了,我觀百家雖有紛爭,卻也有互通之處。儒家法家雖為朝堂之政,可墨家主張的兼愛大同又何嘗不是儒法兩家追求的最終目標?道家看似出世,實是先求世上無爭、而後人方無為,更似儒家追求的垂拱之治。所以外王而內法。以法治國。以德求全理法之人,才是治國經民的大道所在……」

    「各位固於己見,豈非是鑽進了牛角之中、越走道路越窄麽?孟夫子請想,你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此與法家所主張的『公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又有多大的區別?慎子和左庶長是法家名士,追求的最高目標則是『君明則國愈強、君不明而國不見弱』。這就是虛君之意,有沒有君主、君主是周公還是商紂,都不會對國家造成太大的影響;虛君則君無為,豈非也是源於道家的『無為』之說?各位學宗,其實條條大路都是可以通向周王室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合理規劃這些道路,讓它們相互連接,成為一條捷徑,各位又何需爭論?」  

    「白子此言雖有牽強之處,倒也十分有趣……」

    聽了白棟這番話。諸子學宗不覺陷入沉思。

    所謂當局者迷,儒法墨歷來是爭論最激烈的三家。可就算賢如孟珂顏儉,也不會真正思索百家是否有互通之處,有時自身受到別家的影響,嘴上也是絕不會承認的,更沒有白棟多出了兩千年的閱歷。

    在先秦之後,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前,漢代的統治者其實就已嘗試過『百家融合』的治國手段。後人只知漢初是尊崇黃老的『無為之治』,卻不知道家只是提出了一個無為的口號和目標,並沒有與之相呼應的實現手段;漢代所謂的『無為』其實只是一個表象而已,也就是法家的『虛君』和儒家的『垂拱大治』。

    漢初實現無為政治的手段就是『外王內法』,外行王道,內以法治;只是有了前秦的教訓,漢法就溫柔了許多,最終體現出『無為』的表象。這可不是道家理論中的無為,而是儒法道三家思想為主、農工手段為輔的治國手段,讓華夏大地得以從連年戰亂中修養生息,兩漢也因此得了六百年天下,『漢』更是成為了華夏民族的代名詞。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393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