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811頁

    司馬懿打了很多年的仗,南征北討,東擋西殺,所以行軍打仗對於司馬懿而言,就如同是吃飯喝水一樣簡單,並沒有任何的特別之處。

    不過以前司馬懿出征,無論是對吳作戰還是對蜀作戰,抑或是遠征遼東,司馬懿根本就無需去顧及後方的事務,他只要心無旁鶩地專心於前線的戰事即可。

    但這一次出征并州,卻和以往的征戰完全的不同,司馬懿不但需要考慮前線的戰事,而且還必須要考慮後方的事務,必須要做到前後平衡,總攬全局。

    這對司馬懿來說,既是壓力,也是挑戰,對於一個年近七旬的老人來說,這個年紀應當已是在家裡含飴弄孫頤養天年,而司馬懿卻要披掛上陣,再戰疆場。

    因為這一戰是司馬家族把持魏國朝政之後的第一戰,雖然說兵變進行的非常順利,司馬懿也輕鬆上位,但司馬家面對的周邊環境,卻依然是嚴峻無比。

    強敵環伺,現在的形勢,可以用四面楚歌來形容,許多的政敵,目前還持著觀望的態度,只要并州的曹亮,旗幟鮮明地站了出來,和司馬懿進行對抗。

    而其他的人,則持著觀望的態度,或許他們正是要通過并州的這一戰,來看看司馬懿的軟硬,然後才會決定下一步的動向。  

    所以對於司馬懿來說,這一戰是非贏不可的一仗,如果失敗的話,很可能各地的割據勢力就會蜂擁而起,天下的局勢便會一發不可收拾。

    司馬師主動請纓出戰司馬懿沒有同意,並不是說司馬懿對司馬師不加信任,而是說這一戰太過重要了,容不得有任何的閃失,以司馬師的作戰經驗,恐怕難以勝任這樣的職責。

    不過為了培養司馬師,司馬懿掛帥出征還是沒有忘記帶上司馬師,畢竟司馬懿已經老了,時日無多,司馬家大業,總得後繼有人才行,作為司馬懿欽定的接班人,司馬師必須要儘快地成長起來才行。

    面對滔滔黃河急流洶湧,司馬懿態度非常的堅決,絕不因為這麼一點困難就退縮,也許多在黃河南岸盤桓幾天也沒有什麼,但是對於軍心士氣,卻是一個不小的打擊,深諳此道的司馬懿又如何能放任士氣低落下去。

    所以強渡黃河是擺在司馬軍面前一個必須要完成的任務,那怕在渡河之時會有風險,會有傷亡,但司馬懿還是下令大軍即刻渡河,向黃河北岸的河內郡進發。

    第0745章 兵分三路

    儘管在渡河的過程之中,有幾艘船沉沒了,也導致了一部分士兵葬身河底,但這並沒有動搖司馬懿渡河的決心,在他看來,這麼一點的傷亡代價和整支隊伍的軍心士氣,根本就不足以相提並論。  

    大戰在即,提振軍隊的士氣才是最為重要的。

    如果連一道洶湧的黃河都無法戰勝的話,那麼這支軍隊又如何能擔當大任?

    司馬懿親自乘上渡船,在驚濤駭浪之中,渡過了黃河。

    老帥尚且可以勇而無畏,整個大軍又豈能畏畏縮縮,所以在渡河時,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黃河此刻變成了人人爭先欲渡,整個隊伍的氣勢仿佛比黃河水還更高漲。

    司馬懿要的就是這種效果,他領軍作戰多年,在激勵士氣方面還是有著自己的辦法的,其實激勵士氣的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是身先士卒,敢為人先,當一個主將不畏艱險挺身而出的時候,比任何鼓動的人心的言語激勵更有效果。

    這支軍隊,構成的成份比較複雜,既有司馬家的嫡系人馬,又有剛剛歸附過來中軍,還有臨時從周圍州郡調過來的軍隊,如何讓這麼一支大雜燴一樣的軍隊形成高效的戰鬥力,是司馬懿必須要面對的難題。

    沒有時間去整合,也沒有時間去操練,在短暫的集合之後,就匆匆地踏上了征途,但司馬懿卻是胸有成竹,多年的領軍經驗讓他從容不迫,在鼓舞軍心激勵士氣提升戰鬥力方面,司馬懿自有獨到的方法。

    此次出征,司馬懿將司馬師帶在了身邊,而將司馬昭留在了京師做鎮守,畢竟留守洛陽也是一件極為重要的差事,司馬懿必須要做好安排。  

    儘管經驗欠缺的司馬昭並不是最好的人選,但現在司馬懿也比較無奈,嫡系子弟之中,恐怕也只有司馬昭可堪一用了。

    這讓司馬懿特別的懷念剛剛離世的三弟司馬孚,如果他還活著,那留守洛陽的重任,只需要交給他就行了,司馬懿根本就無需去操心後方。

    現在讓司馬昭來擔任洛陽留守,難免會讓司馬懿有些擔憂,不過他安排了司徒高柔和光祿大夫王肅來輔佐司馬昭,這兩個人一個是司馬懿可以信任的密友,一個是司馬昭的岳父,有他倆人來輔助,相信司馬昭可以穩定住洛陽的大局。

    渡過黃河之後,司馬懿便同原先駐守在河內的大軍匯合一處,他來到了溫縣,看過幾乎空無一人的城池,不禁是感慨萬千。

    司馬懿出生在溫縣,長在溫縣,年輕時為了拒絕曹操的徵辟而裝病,就是在溫縣老家一躺就是七年,可以說,溫縣承載了他最為美好的回憶。

    而如今,曹亮在河內強遷百姓入并州,導致溫縣幾乎淪為了一座空城,房屋破蔽,斷壁殘垣,只剩下了一片焦土,可見曹亮的手段是如何的暴虐了,把司馬家族的人以及河內的百姓回遷回來,顯然已經成為司馬懿的責任了。

    司馬懿計劃兵分三路進攻上黨,西路由胡遵、王經率領三萬人馬,進入河東郡,從安邑向東,越過王屋山,直取陽阿。東路由陳泰、胡奮率領兩萬人馬,從冀州出發,經羊腸坂,直取壺關。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811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