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3頁
反觀吳軍,攻城方面卻是他們的短板,王昶和吳軍又不是第一次打交道,他深知吳軍的短長,若是論水戰,魏軍確實不是吳軍的對手,他們縱橫江面,魏軍也只有望江興嘆的份,根本就無法與之匹敵,這也是魏軍雖然占據著絕對的優勢,卻也始終沒法打過長江去的重要原因。
但論及陸戰的能力,吳軍就相差甚遠了,無論是步戰還是騎戰,無論是野戰還是攻城戰,吳軍其實都不擅長,尤其是在攻城戰方向,除了用蟻附的攻城方式之外,他們似乎就不會用別的招數,所以吳軍雖然屢次進犯淮南和荊州,但無一例外都吃了敗伏,而且在幾十年的較量之中,他們甚至連一座城池都未曾打得下來過,最多也就是在野戰的時候討點便宜罷了。
而且這點便宜也是非常的有限的,如果不是吳軍隨時有水軍的接應,深入到魏國境內的吳軍恐怕就連回去路都沒有了。
所以別看他們這一次進攻壽春動用了大量的兵馬,人山人海,氣勢洶洶,但王昶卻深知,吳人不過是外強中乾而已,只要壽春的守軍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吳人就連半步都無法踏上壽春城。
第1850章 攻打壽春
為了儘快地拿下壽春城,孫綝仗著自己人多勢眾,從壽春的四面同時發起了進攻,戰況之激烈,前所未有。
司馬伷依然得到了孫綝的重用,由他帶兵負責進攻壽春的南門,這也是吳軍這次進攻的主攻方向,孫綝希望司馬伷仍舊能發揮出攻克新城時的實力來,一舉拿下壽春。
司馬伷倒是不孚孫綝之所望,在攻打壽春城的行動之中,司馬軍倒是比較積極,格外的賣力,成為吳軍攻城的主力軍。
之所以司馬伷打得如此積極,最主要的原因是讓司馬伷看到了復仇的希望,壽春是淮南的重鎮,也是進入中原的跳板,如果吳軍能夠攻下壽春的話,那麼司馬伷的復仇之路,便會變得順暢無比,而且得到壽春之後,吳軍便可以窺探中原,所以此一役,對於司馬伷來說,也是無比的重要,他不賣命,誰還會為之賣命?
除了繼續地重用司馬伷之外,孫綝卻撤換了老將丁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丁奉此前曾反對過他的進軍之舉。
孫綝是一個睚眥必報的人,從他陣斬朱異之時,就可以看出他的胸襟和氣度是何等的狹隘。
此番棄用了丁奉,孫綝重用了他的親信將領朱熊和朱損以及弟弟偏將軍孫干,讓他們各率一路人馬,分別攻打壽春的東門、西門和北門。
孫綝放著勇冠三軍的丁奉不用,偏偏起用只會阿諛奉承並沒有多少才幹的朱熊朱損等人,攻城的效率便可想而知了。
丁奉如今也算是吳軍之軍碩果僅存為數不多的驍將了,當年的赤壁之戰,就曾有過丁奉的身影,其後吳國多次伐魏,丁奉一直是身先士卒,衝鋒陷陣,勇冠三軍,尤其是在東興之戰,丁奉雪中奮短兵,大破吳軍,聲名大噪,被譽為吳國第一勇將。
但僅僅就是因為勸諫了孫綝幾句,孫綝便惱羞成怒,削奪了丁奉的兵權,改由他的親信之人來領軍。
這種不分場合的任人唯親,簡直就是胡鬧,在戰場上,最忌諱的便是臨陣換將了,這樣極為容易動搖軍心,更何況孫干和朱熊、朱損此前從未有過指揮軍隊作戰的經驗,此刻讓他們統率兵馬去進攻壽春,完全是趕鴨子上架。
朱熊朱損一臉的苦相,可面對孫綝的提撥,他們又不敢說半個不字,只好是硬著頭皮上陣指揮。
吳軍在攻城作戰方面確實有著先天性的短板,就算是丁奉朱異這樣的大將指揮作戰,也是力所不逮的,更別說是朱熊朱損孫幹這些戰場上的生瓜蛋子了,他們的進攻全無章法,凌亂不堪,除了在陣後不停地催促吳軍士兵往上衝鋒之外,幾乎沒有什麼別的方式了。
所以吳軍雖然是人多勢眾,但攻擊的方式卻無比的單一,而且沒有靈活的戰術運用,這樣的進攻,除了多添加一些亡魂之外,似乎根本就無法撼動壽春的城防。
壽春城的防禦極其地完備,甚至配備著投石車、箭塔、連弩車這樣的重型防禦武器,而弓箭、滾木、檑石、金汁、滾油、沸水等防禦器械也是一應俱全,吳軍還沒有攻到城下呢,就已經遭到了魏軍遠程的武器的攻擊,投石車呼嘯地砸出石彈,密集的吳軍便是連連中招,往往一枚的石彈就可以造成多人的傷亡。
當然,對於數量眾多的吳軍來說,死上幾個人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但那凌空飛來,無可抵禦的石彈,帶給吳軍的心理陰影卻是極大的,一個個地半仰了頭,緊盯著半天空,生怕下一枚的石彈來臨,正好砸在自己的頭頂上。
在這種恐惶的狀態下,吳軍的進攻士氣自然也不會高到哪兒,魏軍的投石車,僅僅只是第一波的攻擊,一旦他們繼續前行的話,將會遭受更為密集的打擊,如雨的箭矢,從城頭上傾瀉下來,吳兵們只有頂著盾牌,艱難前行。
但盾牌的防禦面積終歸是有限的,而那些箭雨幾乎是水銀瀉地,無孔不入,露在外面的胳膊腿兒,很容易被箭矢給射中,一旦負傷,他們也就喪失了戰鬥能力。
就算是僥倖推進到城下,那寬闊的護城河同樣也是難以逾越的障礙,想要攻城,首先就得填平護城河。
好在吳軍人多勢眾,前進的時候,每人拿一個布袋,布袋裡面裝滿泥土,將這些布袋投入到護城河之中,數萬隻布袋投下去,結果依然沒有將護城河給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