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3頁
姜維對諸葛亮的尊崇達到了無以加復的地步,這不僅僅是姜維為了報答諸葛亮的知遇之恩,而是姜維把他的人生理念也貫穿到了諸葛亮的思想之中,北伐中原,興復漢室成為姜維責無旁貸之事。
許多人對諸葛亮虛耗國力窮兵黷武的北伐之舉甚是不解,難道說守著蜀國的這一畝三分地過著太平安穩的日子它不香嗎?為何要屢屢興兵,去辦那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事,北伐之路征程漫漫,看不到出路,也看不到希望,這樣的堅持又有什麼意義?
記得當年姜維也曾問過諸葛亮類似的問題,諸葛亮笑而不語,將一柄在府庫之中多年未用的環首刀送給了姜維,讓他回去慢慢思考。
姜維回到了自己營中,撥出環首刀來,發現這把刀早已是鏽跡斑斑了,這時姜維這才恍然明白過來,刀放久了不磨礪它會生鏽,人安逸久了也會喪失鬥志。
諸葛亮曾上表給天子,稱“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偏安一隅是極容易做到的事,諸葛亮又何嘗不願天下太平安享盛世,但敵強我弱,形勢險惡,以蜀漢的國力,根本就無法與曹魏競爭,當蜀國休養生息發展出來的國力,尚且不及魏國的十分之一,長此以往,蜀國越弱而魏國越強,孟子有雲,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並非是為了個人的榮辱得失,而是為了蜀漢的存亡大計,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如果沒有諸葛亮始終執著於北伐大業,以攻代守,很可能蜀漢王朝就撐不到現在了,早就被強大起來的曹魏所吞併了。
只可惜諸葛亮的一番苦衷並不為人們所理解,那怕是他的繼任者蔣琬費禕都只滿足於現狀,毫無進取之心,這讓姜維是心憂如焚,這種所謂的太平局面如果繼續地維持下去,那麼真得有一天戰爭降臨,那些從來沒有上過戰場的新兵娃子根本就打不了任何的仗,只能眼睜睜地坐視蜀漢滅亡。
所以姜維才會不惜一切手段上位,而他上位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諸葛亮的北伐大業,那怕這條路布滿著荊棘,姜維也會一直執著地走下去,絕不回頭。
當別人都以為姜維這次隴西兵敗之後,將會休心養性,安穩幾年的時候,姜維已經在秣兵厲馬,準備在再一次出師北伐。
當然,姜維也是在等待著機會的到來,如果曹亮將重兵集結在隴西和關中,那就算是借姜維十個膽子,他也是不敢輕舉妄動的。
不過好消息還是很快傳來了,東吳那邊派出使者,前來支會蜀國,稱吳國丞相孫綝將會盡起大軍十三萬,兵分四路,直取淮南,希望蜀國盟軍可以守望相助,共同出兵,打敗曹魏,平分天下。
這個平分天下的提議早多少年前就已經提出了,按照蜀吳之間的約定,消滅了曹魏之後,豫州,青州,徐州,幽州歸屬東吳,兗州,冀州,并州,涼州歸屬蜀漢,司州以函谷關為界,東屬東吳,西屬蜀漢。
與其說這個平分天下的方案是雙方的奮鬥目標,倒不如說是畫了一個大餅,界線含糊不清,許多歷史遺留問題沒有解決,幽州與青州並不接壤,劃給了吳國,豈不成為一塊飛地?而雙方最為敏感的荊州,則沒有列入到討論的範圍。
其實雙方都明白,滅得滅不掉曹魏另當別論,真要滅掉了,雙方也未必能平心靜氣地坐下來履下約定,大概率還是會同楚漢爭霸一樣,滅掉秦國之後,劉邦項羽爭雄天下,勝者王敗者寇。
所以對這個平分天下的約定姜維打心眼裡是排斥的,吳國的人那點小伎倆他心裡清楚的很,這次吳國伐魏,無非也是看中了魏軍屯重兵於西北東南空虛的機會才出兵的,此時派使者前來支會,顯然是別有圖謀,希望蜀國在這個時候出兵拖住魏軍主力,他們在淮南才好方便行事。
姜維當然不會讓吳國趁心如意,出兵是肯定的,但姜維絕對不會在魏軍還沒有撤兵之前就出兵,他需要等到魏軍揮師南下之後,關隴空虛了,才好出兵。
吳國指望蜀國可以出兵拖住魏軍,但姜維卻要利用吳國的這次進攻機會吸引魏軍主力南下,給自己創造出兵的機會,那怕是同在一條船上也是各懷心思,各有打算,儘可能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姜維沒有輕易地出兵,而是選擇了觀望,只有在曹亮有所行動之後,姜維才會考慮是否要出兵,姜維可不希望此刻出兵,給別人做嫁衣。
而且蜀軍剛剛經歷了一次失敗,這次出征如果再沒有什麼斬獲的話,朝中的那些反對派又將會群起而攻之,總之姜維承受的壓力確實是非常的大,他必須要謀定而後動。
姜維耐心地等了一些時日,終於還是等來了好消息,曹亮不光調動主力大部隊南下淮南,去對付吳國的進攻,而且還派出一部分的兵馬去攻打涼州,解決司馬炎的殘晉勢力。
想想曹亮也確實夠托大的,同時要在東西兩線開戰,就算是魏軍實力強大,也難免會捉襟見肘,姜維已經派人仔細地查探過了,曹亮離開之後,關隴一帶只剩下了七八萬人的兵力,駐守在從潼關到隴西綿長的防線上,姜維不禁是怦然心動,難道這又是一個天賜良機不成?
第1794章 好了傷疤忘了疼
當然,就算如此,姜維也選擇了慎重其事,畢竟兩個多月前才剛剛經歷過一次失敗,此時再度出兵,他必須要做出全面的風險預估,只有在成功的把握大於七成的時候,姜維才會考慮出兵伐魏,現在的蜀國,也確實再經不起像上一次戰役那樣慘重的失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