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9頁
延熙十九年姜維攻狄道無果之後,便決心沉下來解決糧草供應的問題,目前蜀軍北伐所需要糧草,大部分是來自蜀中的,蜀中平原號稱是天府之國,物產豐饒,但是從蜀中運抵糧草到前線,路途遙遠,轉運困難,自古便有千里不運糧的說法,千里運糧,還抵不過路途上的消耗,所以從蜀中之地轉運糧草到關隴前線,始終是蜀軍後勤上的一個短板。
諸葛亮在世之時,便早已注視到了這個問題,他親自前往漢中,督促蜀軍在漢中屯田,並給漢中百姓以資助,讓他們提高種田的積極性。然後漢中最大的困難就是人口,當年曹亮在漢中吃了敗仗,撤退之時,遷走了漢中大部分的人口,導致漢中人口銳減,田地荒蕪,雖然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但依然比較緩慢,僅憑漢中一帶,是無法給大軍北伐提供充足的補給的。
所以蜀軍每次北伐之前,都會在漢中一帶屯積大量的糧草軍資,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蜀軍高層例來對糧草補給異乎尋常的關切,糧草運輸已經成為了戰爭之中不可忽視的重中之重。
但儘管如此,蜀軍每次進攻,幾乎都要陷入到糧草匱乏的窘境之中,雖然屢打勝仗,但始終在糧草補給這一塊是一個致命的短板,打了勝仗也不得不撤軍。
姜維痛定思痛,認識到如果不能徹底地解決糧草補給的問題,蜀軍就無法將勝仗轉化為勝勢,就算他拼盡全力,打再多的勝仗也是枉然,只要敵軍採用一個拖字訣,最終的結果依然是註定了的,蜀軍不得不因為糧盡而退兵。
而想要解決這問題,單憑從蜀中大規模的運糧根本就無法解決,過於遙遠的路途,運輸的消耗實在是太大了,現加上路途艱險難行,轉運困難,所以那怕傾舉國之力,恐怕也是無法支撐長期的戰爭的。
想要真正實行糧草無憂,就必須實現糧草的前線供給,在前線上屯田墾荒,恐怕是唯一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
姜維沒有選擇在漢中屯田,而是選擇了更接近於隴西的沓中進行屯田,沓中與隴西一山之隔,而姜維近幾年又頻頻地在隴西用兵,所以沓中成為了姜維屯田的首選之地。
自從去年正月從隴西撤軍之後,姜維就一直沉下心來搞屯田,集中了十幾萬的軍民,甚至是從隴西遷到蜀地的羌、氐等胡人,也被姜維徵召到屯田的隊伍之中,全力以赴地墾荒屯田,兩年下來,得糧二百餘萬斛,為下一次的北伐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接下來,姜維就是在等待合適的時機了,這幾年來的不斷征伐,雖然寸土未得,但姜維也是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姜維認為,單憑蜀軍的力量,是不足以和魏軍相抗衡的,在關中局勢平穩的時候,自己幾乎是無機可乘,只有等到關中大亂之時,彼時出兵,才有獲勝的把握。
所以這次姜維沒有著急,而是耐心地等待時機的來臨,他很清楚,以前自己太急於求成了,欲速則不達,虛耗兵馬錢糧,所以這一次他一定要求穩,做好萬全的準備,等待到合適的時機再行出兵,這樣北伐成功的把握就會變得很大。
六月,司馬昭廢魏立晉,改朝換代,消息傳到了沓中,姜維大為的興奮,例來改朝換代都代表著動盪,而且司馬昭稱帝之時,並不占據統領天下的優勢,僅僅只是以雍涼之地割據稱帝,偏安一隅,如此的晉國社稷,明顯地帶有先天不足的成分,姜維認為,自己出兵的機會很快就會來臨了。
不過姜維這個時候沒有輕舉妄動,而是派出了大量的探子,潛入到了關中,去探聽關中的消息,只有關中真正的發生動亂,才是自己出兵的最佳時機。
第1686章 兵出祁山
姜維的判斷沒有錯,因為占據了北方大部分地盤的曹亮又豈肯向司馬昭稱臣,所以到了八月的時候,曹亮在洛陽登基,承繼了魏國大統,三國鼎立的局面變成了四分天下,魏占東北、晉占西北、蜀占西南、吳占東南,四國各據一方。
但姜維認為,這樣的局面必然不會長久,因為曹亮的魏國和司馬昭的晉國都源於以前的曹魏,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君,曹亮那邊定然不會容忍司馬昭的篡逆謀反,接下來雙方必定會發生規模空前的戰爭。
這將會是一場關乎到名分的戰爭,戰爭的勝敗將會決定誰才是正統,誰才有資格來繼承曹魏的大統,所以這場戰爭,必是一場大戰。
只要雙方交戰開始,晉軍就無暇西顧,隴西這邊防禦空虛,正是自己出師北伐的最好機會,如果一切順利的話,姜維必定可以拿下隴西諸郡,將蜀漢的疆域擴展到雍州和涼州去。
當姜維得到確切的魏軍進攻潼關、武關和蒲坂津的消息之後,他立刻便準備出兵了,姜維早已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而魏晉兩方的軍隊戰於關中東線,正是他期盼已久的東風啊,這樣的機會千載難逢,姜維斷然是不肯錯過的,於是姜維盡起五萬大軍,以夏侯霸為先鋒,廖化、張翼為左右兩翼,兵出祁山。
對於這次的北伐,姜維的準備是要比任何一次都充分的,無論是在投入的兵力上面,還是糧草的儲備方面,都比姜維此前的任何一次軍事行動規模都要龐大的多,而這次姜維調動的五萬大軍,已經是蜀國全部兵力的一半了。
以益州不足百萬的人口,去養活十萬左右的軍隊和四萬人的官吏,確實也是不堪重負的,所以蜀國的軍隊編制,長期以來一直都維持在十萬人左右,守成都、守南中、守永安,這都需要兵馬,所以姜維此次調動五萬大軍北伐,已經是抽調了幾乎所有的機動兵力,完全達到了蜀軍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