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8頁
然而諸葛亮在魏國太和二年的北伐之中,一舉攻占了魏國隴西三個郡,引起了魏國上下的震動。
在其後的六年時間裡,諸葛亮六度出兵,雖始終未有斬獲,但魏國卻始終是如臨大敵,就算是司馬懿擔任雍涼都督的時候,都無法攢其鋒,不敢和諸葛亮正面交鋒,而是採用堅守不出穩守不戰的方式,拖死了諸葛亮。
諸葛亮北伐的失敗的原因魏國方面也進行了總結,沒有人認為是諸葛亮的能力不足指揮失誤,而恰恰相反,魏國這邊對諸葛亮給出了極高的評價,認為諸葛亮的才能遠勝於當代諸多的名將,如果不是受到蜀道艱險的環境條件限制,蜀軍沒有足夠的糧草補給來支撐戰爭的話,諸葛亮的北伐是很有機會成功的。
司馬懿是一個相當聰明的人,正是他瞅准了諸葛亮的弱點,採用堅守不出拖而不決的方式,在關隴和諸葛亮耗著,一直不給蜀軍以決戰的機會。
儘管說司馬懿的這種戰術打法極其地猥瑣,但毫無疑問,卻是非常實用的,魏國以最小的成本消耗最終拖垮了諸葛亮,積勞成疾的諸葛亮最終病死在了五丈原。
如果說,司馬懿當時採用比較激進的戰術,與諸葛亮展開決定的話,很可能就會是兩種結果,一種就是司馬懿打敗了諸葛亮,將其逐回到了蜀國,另一種就是司馬懿吃了敗仗,最終魏國丟掉了關隴,丟掉了長安,雙方很可能會以黃河潼關為界,重新地劃分領土疆域。
而一旦被蜀國得到了關隴,魏國不但喪失了大片的領土,而且國都洛陽將始終受到蜀軍的威脅,三國最後的走勢,還真是難以看清的。
所以說,司馬懿在關隴採取的策略無疑是最為正確的,諸葛亮受困於糧草補給,利於速戰,而司馬懿卻不給他這個機會,雖然仗得打比較窩囊,但結果卻是最佳的,這也證明了司馬懿的過人之處。
現在時移勢易,魏國成為了積極進攻的一方,而蜀國卻由戰略進攻轉入了戰略防禦,雙方的角色對調了一下。
作為防守的一方,姜維自然是汲取了不少的戰爭經驗,他的斂兵聚谷計劃,就是在司馬懿的戰略思想基礎上做出的,堅守不出,穩守不戰,姜維在漢中構築了三大要塞,準備進行死守。
如果鄧艾無法有效地突破蜀軍的這三大要塞,那麼魏軍也將會受困於漢中,寸步難行,最終挨到軍糧耗盡,不得不撤出漢中。
第2344章 飽和式補給
鄧艾如果不想重蹈諸葛亮的覆轍,那就必須解決後勤補給的問題,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如果一心只想著速戰速決,那麼在後勤補給上面,或許就不會那麼的充分了,一旦戰局陷入到不利的境地,再出現糧草供應的困境,那仗還怎麼往下打?
所以無論是曹亮還是鄧艾,在糧草籌備後勤補給上面,是從不吝嗇的,從平定雍涼之後,曹亮就已經開始布局伐蜀之事了,在曹亮的原計劃之中,伐蜀是要早於伐吳的,畢竟從客觀的條件來講,蜀國的實力是不如吳國的,尋常的征伐,往往也是先易後難,先近後遠,就如同秦滅六國一樣,最先滅掉的是最近最弱的韓國,最後滅掉的是最強的楚國和最遠的齊國。
曹亮平定了關隴之後,氣勢正旺,如果揮師從關隴南下,正是破蜀之良機。
不過曹亮沒有冒然地行動,畢竟當時軍隊的氣勢是有的,但後勤補給的問題卻沒有得到解決,如果攻打蜀國順利的話,一鼓作氣打到成都倒也罷了,但如果中途受阻,後勤再跟不上的話,那魏軍必將會陷入到進退兩難的地步。
所以曹亮並沒有急於伐蜀,而是做了充分的籌備,積極地進行備戰,只有等到萬事俱備,算無遺策之時,才會拉開伐蜀之大幕。
只是因為後來因為形勢的改變,曹亮決定先滅吳再伐蜀,集中兵力去攻打吳國,只留下鄧艾的左軍團駐守關隴,繼續地籌備伐蜀事宜。
雖然伐蜀的計劃放緩了,但籌備的部署卻絲毫沒有停頓,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糧草物資源源不斷地從關東運到了關中,物資儲備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那怕鄧艾就算是大手筆地揮霍掉一些,剩餘的糧草物資也足夠他用上幾年的。
但這些糧草物資儲備在關中,並不足以解決前線糧草供應的問題,連綿不絕巍巍高聳的秦嶺山脈就是如同一道天險一般,隔阻在秦蜀之間,成為了一道幾乎不可逾越的屏障。
鄧艾知道,如果這些糧草物資不能順暢地運送到漢中前線甚至是益州腹地去,那麼囤積再多的糧草也是沒有什麼意義的,解決運輸問題,才是伐蜀戰爭之中最為關鍵的所在。
儘管說鄧艾已徵集了三萬多的民夫,如果不夠的話,短時間之內還可以繼續地徵召兩萬多人,但是否真得可以滿足前線的運糧之需,鄧艾也不敢完全保證,畢竟這樣大規模長距離的運輸魏軍還沒有實施過,只有開戰之後,才能進行嘗試。
現在鄧艾能做的,就是最大程度地保證人員物資的充分儲備,做好應對困難的準備,將後勤運輸當做頭等大事來抓。
現在唯一利好的消息就是閻宇將外圍部署的游擊隊給撤消了,這也算是給魏軍掃除一大障礙。
如果這些蜀軍的游擊隊繼續地活躍在秦嶺山麓之中的話,那對魏軍的後勤運輸將會是一個極大的威脅,糧道如果無法保證的話,魏軍主力部隊也會深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