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9頁
儘管隴西到涼州的道路被蜀軍給截斷了,但這並不是致命的,因為鄧艾已經重新開闢了冀縣通往涼州的糧道,繞開了蜀軍所控制的區域,雖然說這條路相對來說要比隴西到涼州的大道繞遠一些,半路之上的損耗也會多一些,但卻不至於讓涼州那邊陷入困境。
沒有了這個後顧之憂,鄧艾也可以專心致志地和姜維進行周旋,耐心地來打一場持久之戰。
……
此時的曹亮,已經於一個月前回到了洛陽。
回到洛陽之後,曹亮也並沒有急於揮師南下,早在關中之時,他就已經給青州豫州和徐州的三位刺史下旨,讓他們各自抽調出一些兵馬,南下增援淮南。
別看吳軍來勢洶洶,但曹亮清楚他們的攻堅能力,真想要攻破淮南的那些防禦重鎮,幾乎是毫無希望的,所以曹亮這邊才會從容不迫,就算真得丟掉幾座城池,那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離開了水路,吳軍的生存作戰能力直線下降,只要魏軍大軍殺到,重新奪回這些城池也是易如反掌。
就比如諸葛誕在淮南起兵反叛司馬氏之時,將合肥新城拱手相讓給吳國,但等到諸葛誕敗亡之後,吳人一樣沒有能夠守得住新城,還是退回到了巢湖一線去。
所以在曹亮看來,吳人的進攻更多的是一種徒勞,不過魏國由於缺乏能與之相抗衡的水軍,也無法逾越吳國的長江防線,幾十年來,雙方你爭我奪,在淮南打了無數的拉鋸戰,但雙方的邊界卻出乎異常的穩定,幾十年來都沒有任何的變化。
不但東線如此,西線也是一樣,魏蜀兩國的疆界,就始終定格在秦嶺這條線上,雙方刀兵不斷,卻也始終無法逾線。
涼州平定已經是毫無懸念了,曹亮已經穩穩地占據了原本曹魏的全部疆土,他這個皇帝之位,也是實至名歸的。
但曹亮從來也沒有想到過要停下征伐的腳步,消滅了司馬氏,才是他萬里長征走出的第一步,曹亮心中有著更大的宏願,那是平吳滅蜀,一統天下,結束紛爭的三國時代,真正的讓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四海一家,河清海晏。
從東漢末年的黃巾之亂到群雄割據三國鼎立,這天下紛攘已經長達七十餘年的時間了,而人一輩子的壽命也大抵如此,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乃是一種潮流所在,既然司馬氏已經不再有機會擔起這個一統天下的任務了,那麼這個任務自然而然落在了曹亮的肩上,他責無旁貸。
第1837章 吞吳之志
謀劃天下一統那可是一件大事,儘管魏軍目前還處於一種三線作戰的狀態,但曹亮卻沒有停止統一大計的謀劃。
按照歷史的進程,三國的最先滅亡的是實力最弱的蜀國,其次才是魏國,最後是吳國,而且從蜀國滅亡到吳國滅亡,居然長達十六年的時間,如果沒有吳主孫皓的昏庸無道,只怕這個統一的時間,還會變得更長。
但曹亮卻不想拖延那麼久的時間,這天下分崩離析的太久了,黎民百姓也承擔了太多的苦難,越早結束割據結束戰亂,對天下百姓來說便是最大的福祉。
在其位,便要謀其政,如今曹亮已經坐到了天子的位置上,那麼他的眼光和格局就不應該那麼的狹隘,以天下蒼生為念,造福於九州黎庶,令四海承平,國泰民安,便是他最大的使命。
誰說平定天下就得按先蜀後吳的順序來,曹亮當然不會信那個邪,只要條件時機成熟,曹亮就會毫不猶豫地揮師而進,拉開這統一天下的大幕。
如果說魏國一直以來都無法搞定吳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吳國有這麼一道長江天險,不擅長水戰的魏國軍隊根本就無法逾越。
晉國之所以最終能一統天下,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益州,益州占據著長江的上游,晉國占據益州之後,就等於是削奪了吳國的專屬福利,從此益州就成為了高懸在吳國頭頂上的一把劍。
但光有長江之險還不行,晉國花費了十餘年的時間,由王濬在益州打造出了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順流而下,勢如破竹,在其他五路人馬的配合之下,最終攻滅吳國,實現了天下一統。
儘管吳國的滅亡原因是相當複雜的,既有內因也有外因,但不可否認的一點卻是,如果沒有王濬在益州打造的這一支樓船艦隊,晉軍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逾越長江這道天險的。
正是王濬在荊州大破吳國水軍,徹底地摧毀了吳國的水上力量之後,吳國才喪失了和晉軍的對抗能力,否則的話,那怕吳主孫皓再怎麼作死,晉國都很難滅掉吳國的。
所以,曹亮想要滅吳,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如何來戰勝吳國的水軍,如何能突破長江天險,這兩個問題實質也是一個問題,那就是必須要建立魏國自己的水軍隊伍。
長期以來,魏國在水軍方面,一直是存在著一個短板,除了在淮南和荊州有一些小規模的戰船之外,事實上,魏軍根本就沒有成建制的水軍,而在荊州和淮南兩大戰區,魏軍也長年是處於一種防禦的狀態,雙方交戰多次,七成以上是吳國主動發起的進攻,而魏國對吳國的征伐,也始終停留在表象上,因為他們沒有真正的水軍,最多也只能是打到長江邊,望江興嘆而已。
曹亮也知道,想要打造一支強大的水軍,絕不是幾個朝夕就可以實現的目標,吳國的水軍之所以強大,除了它的底蘊之外,擁有深厚的民眾基礎便是它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