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3頁
但隴西局勢的發展卻遠遠地出乎了蜀國上下的預料,司馬倫能獻隴西五郡而降蜀,但也得問問魏國新任的皇帝曹亮答不答應。
顯然曹亮是不可能坐視隴西五郡易主的,對於魏國來說,隴西乃是軍事重地,有著極為重要的戰略位置,隴西不保,則關中難保,關中不保,則天下亦是難保。
所以司馬倫攜隴西而降蜀,曹亮是第一個不答應的,還沒等蜀軍立足隴西呢,魏國大軍就已經殺到陳倉了,蜀軍倉促應戰,最終慘敗而還。
不過這一戰也並非是全無收穫,至少司馬倫的五萬大軍跟隨姜維撤回到了蜀地,這對於缺兵少將的蜀國來說,至少在防禦北方強敵的時候多了一些底氣。
但兵多了,糧餉的消耗也自然會隨之增加,對於本來就國小民貧的蜀國而言,這也算是一種幸福的煩惱吧。
姜維在處理這個問題上面還是有經驗的,他開誠布公地和司馬倫來談,司馬倫再這麼多的兵馬來降蜀,固然是件高興的事,但坦白來說,蜀國負擔不起,最多也就只能是承擔一半左右的糧餉,剩餘的,只能是司馬軍自給自足了。
如何自給自足呢,姜維也是有辦法的,那就是屯田,在沓中原有的屯田面積上再進行墾荒圈地,擴大屯田的規模,只有這樣,才能解決司馬軍的糧草補給問題。
既然之,則安之,司馬倫當然也不會拒絕姜維的提議,畢竟他也清楚蜀國面臨的困難,想要養活這麼多的軍隊,簡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看來也只有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了。
儘管司馬軍這邊是頗有怨言的,吃糧當兵,原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而現在混到了蜀國,竟然會淪落到自己種地養活自己的地步,這兵當得也是夠憋屈的。
不過上面有司馬倫彈壓著,中間有鍾會無條件地執行著,司馬軍的各部人馬也只能是遵命行事。
哎,在人矮檐下,哪能不低頭啊。
第2386章 像個農民
儘管後來司馬倫從沓中抽調走了兩萬人馬,但蜀國朝廷也只支付這部分人的糧餉,而沓中的三萬司馬軍,則成為了自給自足的優秀模範。
再往後,吳國陸抗降蜀,帶來了同樣不少的兵馬,這些兵力雖然對於蜀國來說是是比較急需的,但同樣的問題也是無法得到解決,反而雪上加霜。
永安那邊地勢完全是以崇山峻岭為主,沒有可供軍隊屯田之用的耕地,所以那怕永安集結了再多的軍隊,也是無法進行自給自足的,所需要糧草,都必須要由蜀中各地來供應。
不過永安和漢中以及沓中比起來,有一個優越的條件,那就是水路,整個益州水系眾多,各條支流皆匯入江水,三國時人們是以流經成都的岷江為長江正源的,而後世公認的長江幹流金沙江這個時候被稱之為瀘水,洛水、涪水、西漢水、宕渠水皆匯入長江,流向永安。
正因為永安有著這個得天獨厚的條件,所以糧草的運輸反倒不算是什麼困難,水路運糧,方便快捷,更為關鍵的是糧草的損耗是最小的,這顯然是永安最為有利的條件了。
而遠在沓中的司馬軍這個時候倒更像是一個棄子一般,被丟在沓中沒人管沒人問,自生自滅。
不得已,鍾會也只能是奉司馬倫的命令行事,一邊做好屯田之事,一面還得認真備戰,準備對抗魏軍的入侵。
自從去年秋季以來,關隴那邊的局勢就一直相當的緊張,魏軍在山那邊秣馬厲兵,瞎子都能看得出來魏軍的意圖了,鍾會沒有理由不清楚魏軍想幹什麼。
雖然魏軍主力是集中於關中一帶的,在隴西並沒有部署太多的兵力,但鍾會清楚,這不並意味著魏軍就一定確定以及肯定會從漢中進攻蜀國。
兵法上講究的是實則虛之,虛則實之,如果魏軍刻意地不在隴西屯兵,那恰恰證明,隴西將會很有可能成為魏軍的一個主攻方向,如果沓中的軍隊毫無防備的話,那麼等到魏軍攻到了眼皮子底下,可就什麼都晚了。
所以鍾會在沓中一直採用積極防禦的姿態,屯兵於各個險要關隘,又分五千兵馬給州泰,駐兵於武街,來守武都郡,與沓中形成犄角之勢。
武都北臨祁山道,想當年這可是諸葛亮北伐的最主要路徑,所以魏軍從祁山道進軍的可能性也是非常之大的,好在武街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只要州泰固守武街,武都郡便是安然無恙。
鍾會將最主要的防守精力還是放在沓中的,在沓中,可沒有什麼斂兵聚谷的計劃,而且沓中本來也沒有什麼城池,僅僅只是由於這裡地勢比較平坦,水源便利,適合於屯田,所以姜維才將這裡設為了北伐的一個前進基地。
出征時,就從沓中臨近的狄道進軍,攻打魏國的臨洮、襄武,撤退之後,則回到沓中,屯田休整,養精蓄銳,以等待再次出兵的時機。
所以沓中只是一個蜀軍的前進基地,並不是防禦要塞,如果單純地將兵馬集中在沓中,那就等著被魏軍給包餃子吧。
鍾會的防禦思路是在沓中的北面,也就是狄道的南出口那兒,設下一座營寨,封死狄道的出口,禦敵於國門之外,倘若魏軍從狄道來攻,首先他們必須要拿下狄道口,否則就無法對沓中發起進攻。
雖然在狄道口鐘會只留駐了幾千人,但此地距離蜀軍在沓中的屯兵營也只有二三十里的路程,只要這邊戰況一起,鍾會隨時都可以增援狄道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