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7頁
秦國的二十等爵,是商鞅變法時提出來的,雖然商鞅變法失敗被處死,但他的許多變法成果卻保留了下來,成為秦國由弱變強的法寶,其中這二十等爵制,便是其中之一。二十等爵制是建立在軍功的基礎上的,其在鼓勵秦軍士氣、提高軍隊戰鬥力等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秦軍戰鬥力爆棚,人人效死以命,衝鋒陷陣,建立了一支所向無敵、橫行天下的虎狼之師,也讓秦國得以橫掃六合,一統天下。
二十等爵分為:一級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
秦國還規定,非軍功者,不得授予爵位,就算是宗室子弟,沒有軍功也得不到封爵。
漢代基本上沿襲了秦代的二十等爵制,為了避漢武帝劉徹之諱,改徹侯為通侯,後改為列侯,列侯之中,根據食邑的大小,又細分為縣侯、鄉侯、亭侯、都鄉侯、都亭侯,並在列侯之上,設王爵,不過王爵只是分封宗室子弟的,外姓之人不可封,曹操被封為了魏王,那基本上也就是篡位的先兆了。
漢代的爵位雖然與秦代大體相同,但是最鮮明的,就是不再以軍功作為封爵的依據,當權的太監和外戚也紛紛被封侯,漢末的張讓等十常侍便是鮮明的例子,反倒是真正有軍功的人,難以封侯,比如李廣,一句“李廣難封”,道不盡唏噓和悲涼。
到了魏國時期,大體上沿用的也是秦漢的爵制,這次曹亮將沿用了四百多年的二十等爵制推倒,恢復到了周朝時的五等爵制,堪稱是一次大手筆的運作,令人嘆為觀止。
許多人甚至都暗暗地詬病,恢復五等爵制,難道不是一種倒退嗎?
曹亮聞之,也只是曬然一笑,其實只有曹亮自己清楚,如果司馬氏沒有倒台的話,幾年之後,也就是在他們滅蜀後的那一年,司馬昭就開始推行五等爵制,為司馬晉代魏做準備了。
二十等爵制和五等爵制孰優孰劣,歷史上也是眾說紛紜的,不過曹亮比誰也清楚,二十等爵制也不過是秦漢魏三朝用過,而五等爵制卻貫穿了幾乎整個古代歷史,自從曹魏末年改回五等爵制之後,歷朝歷代一直沿用,直到封建王朝的最終終結。
五等爵制始創於周朝,分為公、侯、伯、子、男,周天子分封天下,五等爵皆為封國,只不過是封地大小有異而已,以公爵為尊,侯爵次之,男爵最低。
不過春秋之時諸侯混戰,自然也就沒有了尊卑之別,宋襄公地位尊貴,最終卻落人笑柄,原本是晉侯齊侯秦伯楚子,強盛起來都稱公稱王了,尤其是到了戰國,大家都稱王了,也就沒把五等爵制再當回事了。
這次曹亮復古地推行五等爵制,當然不是準備真得效仿周天子那樣將天下分封給功臣,如果曹亮真得如此做了,只怕會重新搞一個春秋戰國出來,到時候天下大亂,百姓還不得把曹亮給罵死才怪。
所以,曹亮準備將五等爵位進行虛封,只有封號,而無食邑,當然爵祿是給的,否則這封爵還有什麼意義。
這也是曹亮將首開虛封的先河,要知道,不管是周朝,還是秦漢魏,它們的封爵可都是有食邑的,漢魏的王侯,平時還都是呆在自己的封地之內,不奉詔的話,甚至都不能隨便進京來。
其實到了漢代,就算王侯有封邑,但也僅僅是可以食邑之祿而無管理地方之權,不僅他們不得插手郡國或縣國的事務,而且還會受到國相或縣令的監視,自由都成為了問題。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狀況,這與漢初的七國之亂有著莫大的關係,七國之亂後,朝廷認識到了諸侯國的強大對中央的威脅,所以皇帝和朝廷不斷地剝奪地方上諸侯的權力,導致到了最後,諸侯國僅僅只是名義的存在,沒有半點的實權了。
第1656章 河清海晏
曹亮將封爵的事全權交給裴秀去做,因為他知道,裴秀完全可以勝任此職,畢竟歷史上的五等爵制,就是裴秀一手炮製出來的。
裴秀則很快地把五等爵制給搞了出來,上表呈給曹亮。就算在新朝之中,許多人也是原本有爵位的,比如夏侯玄、羊祜等人,不過這次新的五等爵制,等於是推倒重來,以前的爵位一律地廢除,這回重新封爵。
列入表章的名單共計五百餘人,基本上涵蓋了所有的文武功臣,曹亮閱過,微微頷首,裴秀做的確實不錯,沒想到這麼短的時間內,他就能把這份名單給搞出來,要知道列名單容易,但劃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卻不容易,裴秀必須要按照每個人的功勳大小來劃分,不能高了,也不能低了,更不能有所遺漏。
在這方面,裴秀也確實幹練,爵位劃分的基本上沒有什麼偏差,曹亮只是略做修改之後,便當朝昭告了。
第一等的公爵,共計十二人,桓范被封為了平陽公、夏侯玄被封為了晉陽公、鄧艾被封為了襄陽公、羊祜被封為了魯陽公、杜預被封為了武陽公、裴秀被封為了汾陽公、文欽被封為了安陽公、石苞被封為了易陽公、王濬被封為了河陽公、牽弘被封為了曲陽公、劉靖被封為義陽公、馬隆被封為了開陽公。
三相九督被封為了公爵,確實也是合乎情理的,畢竟他們的功勳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