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7頁
儘管說陸抗和羅憲的能力都不俗,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他們手中兵力不足的話,想要抵擋住魏軍的進攻,難道也是非常大的。
這件事,姜維其實之前也已經是經過了多次地深思熟慮的,一旦南中失守之後,蜀軍就會由兩線作戰的局面演變成三線作戰,而且這三面都必須得擋住魏軍的進攻才行。
這就如同是一隻水桶,由三塊木板拼接而成,這三塊木塊全部完好這時,這隻水桶才能盛得滿水,而只要其中一塊出現問題,這隻水桶也就無法盛任何的水了。
所以對於姜維來說,這三個方向上,任何一個方向都不能出問題,北東南三線沒有輕重之分,都是一般的分量,想要保證蜀國不亡,三條戰線上都必須要守得住才行。
顯然這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蜀軍現在能在劍閣和永安擋住魏軍的進攻,其實已經是相當的勉強了,而南中的出現的這支魏軍,無疑是在蜀國的背後,又插上了一刀。
而且這一刀,簡直就是致命無比,直插蜀國的要害,如果姜維不分兵抵禦的話,那蜀國真就完了。
所以,那怕是局面再艱難,姜維都必須要進行分兵應對,在南中還沒有完全失守之前,姜維就已經是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了,派遣廖化前往僰道,只是姜維南線防禦部署的第一步,如果指望廖化一萬人馬就能擋得住魏軍的話,那基本上是不現實的,姜維原本就計劃好了,一旦南中的局勢惡化,自己必須要親自出兵才行。
目前永安還有蜀軍近八萬人,姜維決定自己帶三萬人走,給陸抗和羅憲至少也得保留五萬人。
姜維當然也清楚自己再帶走三萬人對永安防線的影響,但這也是無奈之舉,畢竟由南中北上的魏軍可是整整一個軍團八萬人,如此龐大而強悍的實力,姜維如果不多帶點兵馬過去,那基本上是白給,三萬人加上廖化先期抵達僰道的一萬人,姜維所能調用的兵馬也只有四萬而已,和魏軍比起來,差了一半。
但這也是極限了,永安留守五萬人,絕對不能再少了,就算是這五萬人,想要守住永安,都是困難重重的。
陸抗和羅憲也知道形勢的危急,所以他們對姜維的安排都沒有任何的意義,好歹永安以地勢險要而稱著,而僰道那邊除了江水之外,再無險要可守,一旦被魏軍突破江防的話,形勢就會一發不可收拾。
陸抗和羅憲都提議姜維多帶些兵馬去僰道,不過姜維搖頭拒絕了,現在永安的防禦形勢一點也不樂觀,本身先後抽調走六萬人馬之後,永安的防禦能力已經是嚴重削弱了,如果帶抽調走一些兵馬的話,局面將會變得更為艱難,姜維考慮再三,這已經是他能調動兵馬的極限了,所以不可能再多調一兵一卒了。
安排好永安的防務之後,姜維立刻是率三萬兵馬啟程,溯江而上,奔赴僰道。
從永安到僰道,距離也不算是近,再加上蜀中地形複雜,峽道難行,這一路走來,幾乎都是崇山峻岭,姜維率軍已經是倍道而行了,也用了十多天的時間,才到達了棘道,與先期抵達這裡的廖化會師。
廖化抵達僰道之後,也並沒有死守僰道,而是奉姜維的命令,在瀘水沿岸多處渡口設立關卡和崗哨,並派出了大量的斥侯,渡江向南中方向進行滲透性的偵察,一旦發現魏軍行動蹤跡之後,要適時地調整江岸的兵力部署,以防魏軍偷渡瀘水。
瀘水之所以沒有被認為是長江的幹流,最主要的原因是瀘水的水量並沒有岷江那麼多,江面也沒有岷江那麼寬闊,所以瀘水根本就算不上什麼天險,蜀軍想要憑藉瀘水抵擋魏軍的進攻,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第2540章 再沒有多少容錯空間了
對姜維來說比較有利的是魏軍在拿下味縣之後,並沒有急於北上,而是在味縣停留了一個月之久的時間,這無疑給了姜維從容部署防線的時間。
不過這也讓姜維是倍感疑惑,按理說,魏軍的進攻目標是成都,拿下南中之後,就應當火速進軍,不給蜀軍從容布防的時間。
但偏偏魏軍在攻克味縣之後,將進攻的節奏給停了下來,他們屯兵於味縣,沒有任何移動的跡象,姜維數度派兵去偵察魏軍的動向,都沒有發生魏軍有任何向北進發的意圖。
這無疑就讓人感到奇怪了,魏軍既然已經平定了南中,降伏了孟櫟,攻克了味縣,為何還要在南中盤桓不前?
難道說魏軍還有什麼陰謀不成?
魏軍越是按兵不動,姜維越是不敢掉以輕心,畢竟蜀軍已經在這方面吃過魏軍好幾次的虧了,兵法上講究虛則實之,實則虛之,這真真假假虛虛實實之間,稍有不慎,就會中了敵人的詭計。
現在的形勢對蜀軍來說,是極為不利的,這就讓姜維的容錯空間變得很低了,甚至是不能再出現任何的失敗了,像以前姜維北伐那樣,跌倒了爬起來,失敗了再捲土重來,而現在根本就沒有那個機會了,一旦失敗,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所以姜維必須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來,不能出現絲毫的差錯,必須要完完全全地掌握魏軍的行蹤,這樣的話,才能有效地做出應對的方案來。
魏軍一直按兵不動,姜維也必須要打破砂鍋問到底,於是姜維不斷地派人前往南中刺探軍情,試圖搞清楚魏軍屯兵於味縣的真實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