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頁
這次的進攻是孫權預謀已久的一次軍事行動了,自從魏明帝曹叡駕崩之後,孫權就開始謀劃這次進攻了,魏明帝曹叡是一個難纏的對手,孫權打過一次交道,清楚的很,不過這傢伙英年早逝,也讓孫權竊喜不己,認為伐魏的最好機會來臨了。
不過既然要玩一票大的,孫權就必須要湊足足夠的軍隊才行,派幾萬人出征,那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小打小鬧,沒有多少意義,要玩就玩大點,這次徹底地拿下淮南,解除魏國對建業的威脅。
所以這次出兵,孫權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就召集到了國中近八成的軍隊,勢如雷霆,進展神速,天下皆為之震動。
可以預見的是,魏國朝廷肯定不會坐視不理的,定然會派出援兵,前來救援的,孫權對左右道:“只要不是司馬懿帶兵前來,孤無懼矣。”
這句話也暴露出了孫權的心虛之處,魏國滿朝文武,孫權未必會都放在眼裡,唯有司馬懿,才是真正讓他忌憚的人,所以只要司馬懿不來,孫權就基本上是無所顧忌。
孫權之所以敢這麼說,也是基於吳國強大的情報網,那些潛伏在洛陽城中的細作,早就把洛陽城裡面的一切狀況都搞得清清楚楚了,輔政大臣曹爽和司馬懿斗得是不宜樂乎,孫權也可以等待機會做一隻黃雀。
曹爽得勢而司馬懿失勢,讓孫權更為堅定了北伐之心,既然司馬懿不可能出現在淮南,那麼那怕曹爽親自帶兵來攻,孫權也沒將他放在眼裡。
但曹魏援兵出征的消息傳達室到淮南之後,孫權知曉了主帥之人,頓時便呆住了,還真是怕什麼來什麼,魏國此番援兵的統帥,不是旁人,恰恰是孫權唯一畏懼的人——司馬懿。
第0190章 虎頭蛇尾
孫權得知魏軍主帥是司馬懿之後,心中是鬱悶之極,看來自己這一次判斷真的出了問題,這幫魏人的心思真讓人捉摸不透,在洛陽城裡為了爭權奪利,斗得是你死我活,但一到關鍵時刻,卻是同仇敵愾,一致對外。
難不成曹爽和司馬懿就因為吳國的入侵就那麼輕易地和解了?
孫權想不通,但事實上,曹爽遠沒有他想的那麼寬宏大量,高風亮節,之所以讓司馬懿領軍,曹爽實屬無奈之舉,畢竟宗室和親信之中,能帶兵打仗的廖廖無幾,曹爽才不得不讓司馬懿領軍,倘若現在宗室之中有曹真、曹休那樣可以獨擋一面的大將,司馬懿恐怕那兒涼快那兒呆著去了。
連曹爽都認為想退東吳之敵非司馬懿莫屬,孫權對司馬懿心生畏懼也自在情理之中,整個江東,唯一能與司馬懿抗衡的,恐怕只有上大將軍陸遜了。
而此刻的陸遜,正在興修邾城,並沒有隨同孫權參與此次的北伐。
邾城在長江之北,與西都武昌隔江遙遙相對,三國初立時,此城歸屬於魏國,魏國兵馬隔江可望武昌,陸遜深以為憂,吳赤烏二年,陸遜率軍攻克邾城,大修重建,將邾城改造為江北的一座軍事要塞,使魏人再不能輕易地飲馬長江。
當時許多人對陸遜的舉動不解,吳國擁有長江天險,又何苦辛辛苦苦地江北另立要塞,邾城背對長江,無險可御,似乎並沒有多少戰略價值。
但陸遜卻堅持己見,認為邾城可以增加東吳的戰略防禦縱深,江北的土地雖然是易攻難守,但坐擁長江卻未必就能高枕無憂,長江防線綿延數千里,百密終難免有一疏,而增設邾城要塞,則可以御魏人與長江之外,魏人連飲馬長江的機會都沒有,再想尋找長江防線的破綻自然是無從談起。
陸遜的主張得到了孫權的支持,重修邾城加大武昌的防禦縱深其實是和孫權一直秉承的守江必守淮的理念極為相似的,孫權為了拿下江淮之間的這片土地,數度用兵,鍥而不捨,還不就是為了加大建業的防禦縱深嗎?
否則孫權在建業城歌舞昇平,對岸魏軍號鼓連天,這日子寢食難安啊。
陸遜在孫權大力支持下,重築邾城,並以三萬兵馬戎守之,要知道終吳一國,都始終沒有超過三十萬兵馬,陸遜以全國十分之一的兵力來駐守邾城,可謂是重鎮之中的重鎮,除了建業之外,恐怕沒有第二座城池有這樣的待遇了。
陸遜遠在邾城,淮南這邊的大將只剩下全琮、諸葛瑾、步鷲這幾個了,孫權深知,以他們幾個的能力,確實要比司馬懿差了一截,真要交鋒起來,恐怕誰也不是司馬懿的對手。
一時之間,孫權便又萌生了退意。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這似乎已經成為了孫權每次進攻的主基調了,每次北伐,都是雷聲大雨點小虎頭蛇尾,稍微有些挫折困難,就草草收場了。
這樣的戰爭,其實打得很無趣,雖然說吳軍打了很多仗,幾乎沒有多大的損失,但總這麼打,軍心士氣必然不振,許多士兵的心裡,都是想著還沒開戰就要撤退了。
可說到撤退,孫權心裏面又有些不甘心,畢竟這一次孫權可是下了很大決心的,傾盡全國二十萬的兵力,就想要玩一把大的,可到頭來如果還是一樣的虎頭蛇尾草草收場,恐怕只會再次被天下人恥笑。
所以,孫權立刻召集眾將來商議對策,想聽聽眾將的意見,到底是該撤還是該戰。
駙馬朱據道:“壽春、六安、弋陽皆久攻不克,如今司馬懿率軍來援,若魏人裡應外合,我軍難以抵敵,不如暫且退兵,待再有時機時,再行出兵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