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6頁
施績當即也是眉頭大皺,今天北邊陣地那兒寂靜無聲,施績就敏銳地感覺到了不對勁,有些下屬認為魏軍昨天剛剛打了敗仗,現在應當是休整的時候,今天不來進攻也沒什麼可奇怪的。
但施績並沒有那樣認為,如果魏軍的主力攻擊點是在北邊陣地上的話,那麼他們肯定會連續不斷地發起進攻才是,這樣才可能會拖垮吳軍的防線,魏軍在休整,難道吳軍就不會休整嗎?
如果單純地這樣耗下去的話,形勢肯定是要對吳軍有利的,所以施績認為事情絕不會如此簡單,魏軍那邊一定會另有圖謀的。
果然沒有出施績的所料,魏軍突襲了高要峽,這是一個釜底抽薪的操作,魏軍這一手相當的狠,一旦得逞,就是不給吳軍任何的退路,要斬盡殺絕啊!
其實施績當初在退守番禺新城的時候,也並沒有就要完全死守新城,而是要保留一條隨時可以撤退的通道,一旦新城這邊的形勢不利,他們就可以從這條通道往西一直撤往交趾那邊。
可現在魏軍攻擊高要峽的意圖十分的明顯,那就是要切斷吳軍的後路啊,如此一來,新城必為孤島,失去了與交趾、鬱林、合浦等郡的聯繫,遲早要完。
其實為了保證西去的退路暢通,吳軍是派出一些兵馬駐守在高要峽的,只不過由於新城這邊戰事緊要,能抽調的兵馬比較有限,所以高要峽那邊最多也就千百八人在駐守而已。
現在他們得到的消息是魏軍的驍騎營前往了高要,所以這場戰鬥不會有任何的懸念了,魏軍對高要守軍完全是碾壓性的,高要峽的失守,也不過是時間遲早的問題。
施績和陶基一起進了皇帳,孫奉早就得到了這個消息,此刻他完全是六神無主,不知該如何是好,只能是眼巴巴地望著施績和陶基,希望他們可以拿出一個主意來。
孫奉雖然是孫策的孫子,但幾十年的養尊處優,他如何能有孫策那種江東小霸王的氣勢,以前他最多也是只做到了一個小郡的太守,在施績的推崇之下,才坐到了如今的天子位置上。
雖然是吳國皇帝的身份,但看看現在的條件,那真是罐子裡養王八,越養越縮了,當初稱帝的時候,就已經是比較寒酸了,但和現在的條件相比,那卻已經是天上了。
孫奉只覺得他這個皇帝,越當越悲催,甚至看不到一點的出路,假如他將來落到了魏軍的手中,會不會步孫皓的後塵呢?
想想孫奉就後脊背發涼,早知如此,他又何必當這麼一個勞什子的皇帝呀?
可現在的形勢,能由得了他嗎?所以孫奉只能是將希望寄托在施績和陶基的身上,看他們有什麼好的應對辦法了。
陶基率先地道:“依臣之見,還是搶在魏軍合圍之前,遷都交趾吧,一旦高要峽失守,魏軍渡過郁水,我軍將再無退路,必陷於死地也。”
施績的臉色有些難看,留守番禺新城,是他力排眾議爭取下來的,現在要放棄,那就等於是施績原先的計劃宣告破產,這豈不是要打他施績的臉嗎?
不過現在的形勢,遠不是打臉這麼簡單,如果真得被魏軍抄了後路的話,那麼他們困守孤島,遲早要全軍覆滅的。
尤其是昨日一戰,明眼人完全可以判斷出形勢來,以吳軍的戰鬥能力,就算有郁水天險,也抗不住魏軍的輪番進攻啊。
第2267章 遷都而逃
和施績當初的壯志雄心相比,昨日之戰,吳軍的表現堪稱是災難級的,這無疑要徹底地打擊了陶基想要堅守番禺新城的信心。
而今天魏軍襲擊高要峽的消息,完全地成為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陶基既然提出了遷都方案,那就意味著他已經是放棄了堅守的打算,現在就只差施績來表態了。
對於施績來說,這確實是有些打臉啊,可和生死存亡比起來,臉重要嗎?
沒有經過實戰的洗禮,施績也不清楚交州軍方面的戰鬥力究竟如何,昨天打了這麼一仗,算是讓他徹底明白了,理想是一回事,現實又是一回事,以交州兵戰五渣的實力,想要守住這個孤島,那真叫個困難啊!
所以昨天戰事結束之後,陶基提出了換防,施績想都沒怎麼想就一口答應了下來,陶抗的人馬確實是難當大任的,如果讓他繼續來守北面的主陣地的話,新城的失守恐怕根本用不了幾天,所以這個急難險重的任務,也只有施績自己來承擔了。
可日子剛過了一天,就又發生了這樣的變故,戰場的形勢之變幻莫測,讓施績也是沒了頭腦,如果想要維護他的顏面,繼續地堅守不動,恐怕陶基那邊也不會答應了。
雖然說論官職施績和陶基一個左丞相一個右丞相,兩人是平起平坐,論私人關係兩個也是表兄弟,比較的親近,但如果兩人在遷都問題上不能取得一致意見的話,那麼所有的一切恐怕都是浮雲,甚至撕破臉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
自從施績到達交州之後,陶基對他倒是比較謙恭禮讓,相當的尊重,幾乎施績提出來的所有方案和建議,陶基都很少有反對的時候。
那怕是事關遷都這樣的頭等大事,起初陶基也是力主遷都到交趾的,只是在施績的勸說之下,才放棄了這個念頭,可見陶基對施績是如何的言聽計從。
不過尊重和遷就施績並不意味著陶基沒有自己的主見,隨著昨日一戰之後,陶基也是認清了形勢,對施績的這個方案產生了質疑,再加上今天魏軍突襲高要峽,讓陶基明白了如果全聽信施績的,很有可能會被他帶到溝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