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8頁
原本騎兵就已經是吳人的噩夢了,正面對抗,吳軍幾乎沒有任何的勝算,而此刻司馬騎兵更是採用兩路夾擊的方式,讓吳軍的防禦更是支離破碎。
起初張震還嘗試地使用長槍陣結合車陣的方式來抵敵司馬騎兵的攻擊,但他很快發現,吳軍的防線千瘡百孔,根本就無法擋得往司馬軍的強悍攻擊,司馬騎兵疾猛的衝擊,輕易地就撕裂了吳軍的防線,將吳軍的陣形沖得是七零八落。
張震一看,這仗沒法打,在魏軍強大的騎兵面前,吳軍的步兵幾乎是弱雞,壓根兒就沒有什麼還手之力,如果不撤退的話,肯定會全軍覆滅的。
張震只好下令吳軍全線撤退,但是步兵的速度可是遠遜於騎兵的,他們此刻想逃跑,那還得問問孫禮答不答應。
孫禮對逍遙津一帶的地形太熟悉了,在這裡指揮打仗,簡直就是閒庭散步一般簡單。這一帶水網密布,其實是不利於騎兵作戰的,孫禮把騎兵分為若干個部分,每個部分獨立作戰,圍殲四處逃竄的吳軍。
這些騎兵部隊分別只在水網隔開的區域作戰,不過經過孫禮巧妙的安排,幾乎每塊區域內都有數之不盡的騎兵,以致於無論吳軍逃到那兒,總有司馬騎兵前後圍追堵截。
就連張震在撤退時也被司馬軍的騎兵給困住了,司馬軍似乎看到張震是一個大官,想要生擒活捉他,派出大量的騎兵從四面圍殺過來,張震率兵拼死力戰,也無法殺出司馬軍的包圍圈。
就在他心生絕望的時候,吳將丁奉率後援的軍隊殺了上來,擊退了司馬軍的騎兵,保著張震退回了巢湖。
但這一役吳軍卻是損失慘重,非但沒有打通北上壽春的路,反而在逍遙津折損了不少的人馬,傷亡累累。
諸葛恪臉色極為地難看,逍遙津本來就是吳國人的恥辱之地,張遼在這裡大殺四方,就連孫權都差一點被活捉。諸葛恪特意地從逍遙津北上,就是有一雪前恥的打算,但沒想到,出師未捷,非但舊仇未報,又添新恨,吳軍再一次地在逍遙津栽了個大大的跟頭。
這不禁讓諸葛恪心生疑惑,先前斥侯探明的情況,不是說壽春城外連營數十里,將壽春城圍個水泄不通,按理說司馬軍的主力必然是集中在壽春的,為何在逍遙津司馬軍仍舊有如此強悍的軍隊,給北上的吳軍以如此重創?
難道說司馬懿圍困壽春是幌子,在逍遙津伏擊吳軍才是目標,可這也解釋不通壽春那邊的連營十里呀。
司馬懿此番南征,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平定王凌的叛亂,至於對吳作戰,恐怕並不在他的預案之中。
儘管諸葛恪是百思不得其解,但是遭到大敗之後,顯然逍遙津這條路是走不通的,沒奈何之下,諸葛恪只能是暫且退回到濡須口,重整軍隊,尋找合適的突破口,再次北上。
第0827章 圍而不攻
寒來暑往,匆匆又是一載。
王凌站在壽春的城頭上,遙望著遠處司馬軍的座座連營,一臉的惆悵之色。
當初司馬大軍圍城之時,王凌篤定地認為,最多只要半年甚至三個月的時間,司馬懿攻不下壽春來,肯定就會灰溜溜地撤軍。畢竟壽春城糧草物資充足,防禦設施齊備,司馬懿勞師遠征,糧草補給困難無比,再加上吳國的援軍隨時可以增援,司馬懿圍攻壽春,最終將會是虎頭蛇尾,草草收場。
但王凌雖然自以為很是了解司馬懿,但這次他還是看走了眼,司馬懿的決心信心和耐心,絕對是常人所無法企及的。
王凌得出司馬大軍最多支撐半年的結論,是經過仔細計算的,半年之內拿不下壽春,就會因為糧盡而撤軍,因為支撐二十萬大軍作戰的糧草供應絕對是一個令人恐怖的數字,魏國雖然糧草儲備不低,但需要從洛陽及其他地方轉運,這中間的消耗也是無比驚人,如果短時間作戰,沒有什麼問題,但若要應付長達一年半載的高強度戰爭,確實是勉為其難的。
但這似乎卻難不倒司馬懿,他包圍壽春之後,沒有對壽春發起過那怕一次的進攻,純粹是圍而不攻,形同駐軍,這樣低烈度的戰爭狀態,對糧草的消耗自然是最低的,更何況,司馬懿還組織淮南的軍隊,對淮南原有的屯田進行管理和耕作,就食於當地,大大地減輕了從京師轉運糧草的負擔。
反倒是王凌這邊,雖然號稱糧食儲備充足,但是壽春被圍之後,淮南軍的軍糧就再沒有一粒進帳了,坐吃山空,那怕是一座糧山終究也是要吃空的。
圍城一年之後,壽春開始出現糧草危機,王凌不得不實行糧草配給,軍隊的糧草供應一律減半,而壽春城內的糧草價格,則是一路飆升,從最初的幾十錢一石升到了一萬錢一石,如今剛剛進入正始十年,糧價就突破了十萬錢一石,而且往往是有價無市,城內饑民遍地,餓殍滿城,人競相食。
對於司馬懿的戰術,王凌是苦不堪言,看來他還真是低估了司馬懿的耐心。
司馬懿很清楚,壽春是一座堅城,如果採用強攻的手段,那就正中王凌的下懷,很可能付出相當慘重的代價,也未必能拿得下壽春來,而強攻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也必然讓司馬懿頭疼不己,比如陣亡的撫恤,傷者的醫治,預備兵員的補充,軍糧消耗的問題,還有屢攻不克帶來的士氣影響,專注於攻城導致應對吳國援軍力量的薄弱,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必然是麻煩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