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拉閱讀上一章

第2715頁

    但這次魏軍伐蜀,可不是一次普通的軍事行動,而是抱著滅蜀的終極目標而來的,在這一點上,姜維也是有著清楚的認識,所以這一仗,蜀軍不能輸,也輸不起。

    姜維擅長於進攻,他曾經十幾次地向魏國的關隴地區發起進攻,但防禦上卻是姜維的短板,姜維通常所採用的防禦策略就是以攻代守,真如果讓姜維來全面搞防守的話,還真是強差人意的。

    漢中的防禦體系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漢中以及陰平武都的失守,其實和姜維原本設計的斂兵聚谷計劃有著莫大的關係,儘管說蔣舒的叛變投敵最終導致了漢中防禦體系的崩盤,但這卻不能掩蓋姜維這個防禦計劃的缺陷。

    姜維的這個防禦體系其實是在建立在魏軍糧草補給困難的前提之下的,只要蜀軍能守得住漢城樂城陽平關這些重要的關隘,魏軍糧盡必然會退兵。

    但魏軍在進攻的時候,就已經針對後勤補給做出了周密的部署,從始至終,壓根兒也沒有出現糧草短缺的問題。

    反倒是因為蜀軍放棄了外圍的陣地,讓魏軍長驅直入,直接就攻入到了漢中的腹地,就算沒有蔣舒的投降,漢中防禦體系的崩潰也是遲早的事。

    如果沒有鍾會的果斷撤離,很可能蜀軍就連劍閣都丟掉了,魏軍此刻恐怕是早已打到了成都去了。  

    漢中的失守,也讓姜維是驚出了一身冷汗,不過不管怎麼說,劍閣還是守了下來,蜀軍終於是從懸崖邊站住了腳,沒有墜入到無底的深淵之中去。

    不過危機並沒有因為守住劍閣而解除,反倒是魏軍的兩線進攻給蜀軍造成了無窮的壓力,劍閣和永安,已經是蜀國兩處絕不能失守的要隘之地了,不管哪邊出了問題,結果都是一樣的。

    為了挽救劍閣的危局,姜維特意地派司馬倫率兵兩萬增援劍閣,姜維相信,以司馬倫的能力,守住劍閣幾乎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現在只有永安這一路需要姜維操心了,永安不比漢中,漢中至少還有劍閣這樣的防禦縱深,而永安一旦失守,魏軍就會如決堤的洪水一樣,湧入到蜀中盆地來,再也擋不住了。

    所以在永安的防禦上,姜維時刻也不敢掉以輕心,全力地赴地進行防禦,每一處的陣地,每一道的防線,蜀軍都沒有輕易放棄,必須要和蜀軍拼爭到底,許多的防線陣地甚至是數度易守,整個永安的防禦戰,打得是極為激烈。

    姜維雖然防禦上有所欠缺,不過他還是有一個好幫手的,那就是陸抗,作為吳國最後的名將,陸抗的能力一直是受到包括敵人在內的所有的人認可的。

    而且陸抗非常擅長於打防禦戰,正因為有陸抗的輔佐,永安的防線才固若金湯,魏軍始終都無法攻破這道防線。  

    本以為蜀軍只有守住永安和劍閣,魏軍進攻多日無果,自然也就放棄了,但姜維顯然是低估了曹亮的決心和毅力,曹亮這次不興兵便罷,一旦興兵,就絕無回頭之理,永安攻不下,劍閣拿不下,但曹亮卻另闢蹊徑,在南中開闢出伐蜀的第三條戰線來,然後直接進攻南中,趁勢打開了蜀國南大門。

    第2538章 提前部署

    對於南中的失守,姜維也並沒有感到意外,唯一讓他意外的是,曹亮這種戰略性的安排,北東南三路伐蜀,這需要多大的魄力才能做得啊!

    南中本來就不完全屬於蜀國的地盤,漢人在南中控制的地方,還沒有五分之一,八成以上的地盤全是屬於蠻人的,蜀軍所能占據的地方,也就是一些郡城和縣城以及交通要道。

    蠻人名義是臣服於蜀國的,但實際上他們卻有著相當大的獨立自主權的,蜀漢派駐南中的官員,基本上沒有辦法在蠻人的地盤上行使權力。

    所以蜀漢朝廷對南中的控制向來是比較薄弱的,以前設立庲降都督,也只是為了協調管理漢夷之間的關係,並不能說庲降都督的權力就能覆蓋整個的南中地區。

    如今鎮守南中的建寧太守霍弋,以一郡太守之名統轄南中七郡,別說實際的,就連名義上都顯得有些勉為其難,其麾下撐死有就只有一萬左右的兵力,想要和魏軍進行對抗,難吶!  

    所以,當姜維聽到了魏軍進攻南中的消息之後,不禁是仰天長嘆道:“南中失矣!”

    還沒有等南中失守的消息傳來,姜維就開始進行針對性的部署了,因為從南中到成都,一路之上,幾乎都是蜀國的防禦真空地帶,從味縣以北,包括越巂郡、朱提郡、健為郡、漢嘉郡、江陽郡這幾個郡都沒有多少兵馬駐守,如果讓魏軍從這裡進軍的話,那完全是如入無人之境,很快地就可以打到成都。

    姜維當然不能坐視不理,他守劍閣守永安的目的是什麼,不就是為了阻止魏軍攻入到蜀中盆地麼,此刻魏軍繞過蜀軍北線和東線的防禦,直接從蜀軍最為薄弱的南線下手,以一個軍團八萬人的兵力去攻打南中,這種大迂迴的戰略進攻,讓沒有任何富餘兵力的蜀軍是難以招架,防不勝防。

    但兵力就算是再緊,姜維也得從牙縫之中擠出點人來,畢竟一旦讓魏軍打到成都的話,那他之前所有的努力可就都付之東流了。

    姜維考慮再三,決定派老將廖化帶兵一萬前往僰道,以防範魏軍拿下南中之後渡江北上。

    僰道處於長江和瀘水的交匯處,古人一直認為岷江是長江正源,發源於泯山,流經成都,然後在僰道匯合瀘水之後折向東流,所以僰道屬於三江交匯之處,地理位置極為重要。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已經是最後一章了 »

第2715頁

你剛剛閱讀到這裏

返回
加入書架

返回首頁

書籍詳情 返回我的書架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