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6頁
當然司馬倫也不是孤身前往的,姜維特意地讓司馬倫率領麾下所屬的兩萬軍隊一起前往的。
這兩萬是相當於是司馬倫的部曲,當初司馬倫前往西陵助戰,就是從沓中抽調了兩萬人的,他們一直是緊隨著司馬倫征戰西陵,西陵之戰後,又回到了永安,如今司馬倫調往劍閣,自然也是隨同前往。
畢竟當初姜維和司馬倫的約定中,原屬於司馬倫的軍隊將會一直歸司馬倫指揮和管理,姜維是從不插手的,姜維也一直是信守著承諾。
司馬倫抵達劍閣之後,劍閣的守軍也將會從二萬六千人增加到四萬六千人,除了原本駐守劍閣的一千人之外,其他的人馬就全是司馬倫的部隊了。
姜維如此安排,也有利用於兵力資源的優化配置的,將司馬倫的人馬全部安排到劍閣,也方便司馬倫的統一指揮和調度,畢竟司馬軍作為蜀軍內部相對獨立的一支人馬,他們是只接受司馬倫的指揮的,別的人的命令都不太好使。
其實姜維也是在賭,劍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劍閣失守,蜀中平原的門戶大開,蜀國將再無險要可守,將如此重要事關蜀國存亡的關隘交給司馬倫來把守,這無異於是一次賭博。
如果姜維賭對了,或許蜀國還有一線的生機,但如果賭錯了,那可就是滿盤皆輸,再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但姜維似乎也沒有別的什麼太好的選擇了,但但以蜀軍的這些戰將而言,廖化宗預已老,董厥諸葛瞻難堪大任,而叫讓姜維寄望的後起之秀傅僉戰死蔣舒投敵,其實本土蜀將,已經到了無人可用的地步。
外來的降戰之將,陸抗到也算是一代名將,但陸抗長期以來在吳國任職,擅長於水陸作戰的模式,對於山地戰平原戰都不一定在行,而且如果用陸抗去守劍閣的話,那就必須要調動荊州的人馬前往,這就勢必要面臨一個蜀軍內部大調防的問題。
如果是在非戰時期,這種調防也不會存在太大的問題,但現在魏軍大兵壓境,整個劍閣一線要面對魏軍的大舉進攻,這個時候必須要以穩固防守為主,一旦調防,就會給魏軍以可乘之機,得不償失。
所以劍閣的防守,司馬倫成為了唯一的選擇,不管結果如何,姜維都必須要賭上一把了。
司馬倫知道劍閣那邊軍情緊急,所以離開永安之後,司馬倫基本上是馬不停蹄,曉行夜宿,倍道而行,力爭早一天趕到劍閣。
蜀中多山,道路崎嶇,司馬倫在前往劍閣道路的選擇上,也沒有走成都這一條路線,而是選擇從永安到閬中直接北上漢壽劍閣,這條路雖然近得多,但也險峻的多,要橫穿好幾條大河及山脈,路途艱辛。
但司馬倫現在可顧不上好走不好走,劍閣那邊的形勢危如累卵,自己必須要儘快地趕到劍閣才行,這可是一刻也耽誤不得的,重任在肩,司馬倫須臾也不敢鬆懈。
儘管司馬倫降蜀並沒有多長的時間,對蜀漢也並沒有多少認同感,但在抵禦魏軍入侵這件事上,司馬倫表現的卻比蜀國的絕大部分人還要積極。
要知道蜀國可不僅僅只有一個蔣舒,一旦魏軍來犯,像蔣舒那樣貪生怕死賣國求榮的,絕對是大有人在的,蔣舒絕對不會是個例。
但對於司馬倫來說,他卻和曹亮有著血海深仇,別人皆可降魏,唯獨司馬倫不能,他身負著國讎家恨,與曹亮不共戴天,所以司馬倫才會積極主動地請纓去守劍閣。
經過十餘天的急行軍,司馬倫終於是提前趕到了劍閣,鍾會和州泰等人聞司馬倫到來,皆是喜出望外,趕忙地出城相迎。
雖然退守劍閣,暫時的穩住了陣腳,但鍾會內心之中還是比較擔憂的,畢竟自己的手中,只有兩萬多的人馬,而魏軍號稱十萬之眾,兵力對比十分的懸殊,就算是劍閣再險,能不能擋得住魏軍的進攻,還真是一個謎啊。
所以抵達劍閣之後,鍾會一面整軍備戰,加強防禦,一邊派人向朝廷求援,希望朝廷那邊可以派更多兵馬過來。
雖然朝廷那邊沒有做出回應,但鍾會卻接到了司馬倫的書信,司馬倫在出發之前,就派出快馬給鍾會送信了,告知他自己將會率兵前往劍閣與他們會合,共守劍閣關。
拿到了司馬倫的書信之後,鍾會總算是吃了一顆定心丸,司馬倫能回來,恐怕是最後一個結果了,至少有司馬倫在,鍾會也不必承擔如此繁重的防守任務了,現在鍾會的壓力確實是大呀。
司馬倫安排鍾會來守沓中,但敵強我弱,實力對比過於的懸殊,鍾會最終也是沒有能夠守得住沓中,不過和駐守陽平關的傅僉比起來,鍾會還是比較幸運的,最起碼他最終能全身而退,將大部分的司馬軍帶出了陰平,沒有在陰平慘遭魏軍的全殲。
能將這支軍隊保全下來,這便是鍾會能放心交待司馬倫了,現在司馬倫回歸劍閣,重新執掌起兵權來,鍾會總算是可以鬆一口氣了。
鍾會一直以來,都是幕僚級的人物,領軍並不是鍾會的強項,他更擅長於出謀劃策,此番司馬倫回來之後,鍾會也終於可以退居二線了。
第2436章 劍閣
魏軍是要比司馬倫提前幾天抵達的劍閣關下,而且到達關下之後,並沒有駐軍等待,而是在第一時間就發起了進攻。
顯然這種進攻是試探性的,鄧艾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想要試試劍閣關防禦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