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0頁
長久以來,魏國一直苦心經營著兩大防線,西線是雍涼防線,這是來防禦蜀國的,東線是淮南—荊州防線,這是來防禦吳國,在兩大防線上,魏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幾乎構成了兩道銅牆鐵壁。
西線上諸葛亮五次出兵,都無功而返,而東線的戰事更為密集,幾乎是三年一小打,五年一大打,孫權在東線就沒有停止過折騰,但是無論打多少次的仗,淮南防線始終固若金湯堅如磐石,沒給孫權以任何可乘之機。
而且王凌的叛亂,一下子就將魏國的這道防線化為了無有,如果王凌再勾結東吳的話,王凌的叛軍和東吳的軍隊,勢必突破淮河,將戰火引入到豫州、兗州。
青州等地,甚至會威脅到京師洛陽的安全。
長期以來魏國所執行地禦敵於國門之外的策略固然加強了關隴和淮南防線的力量,但同時也削弱了內地州郡的防禦能力,如果王凌將戰爭引入到豫州等地,對於魏國的整個東南防線,都將會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豫州、青州、兗州等地,幾乎幾十年來就沒有發生過戰爭,兵備松馳,防禦薄弱,再加上淮河以北一馬平川的地形,幾乎是無險可御,將會產生災難性的後果。
所以司馬懿對準南戰線極為的看重,剛剛得到王凌和令狐愚意圖謀反的消息,司馬懿就決定放棄并州的戰事,先解決掉兗州的令狐愚和淮南的王凌再說。
至於并州的曹亮,司馬懿決定收拾完王凌之後回過頭再收拾他,反正并州的戰局已經是陷入到了僵局之中,下次再攻并州的話,司馬懿決心做好更為充分的準備,從這一次的戰果來看來,這一仗打得還是有些太倉促了。
第0791章 撤軍
司馬懿打仗常常是謀定而後動,經常會給人一種拖泥帶水、裹足不前的錯覺,認為司馬懿是那種優柔寡斷遲疑不決的人。
事實上,這完全是一種錯覺,真正的司馬懿行事果斷堅決,雷厲風行,靜若處子,動如脫兔。
此次北征并州,自從進入上黨之後,虎峪口之戰還是司馬軍主力幾個月來首次和并州軍交鋒,其餘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無休止的駐軍等候之中消磨殆盡的。
但是決定撤軍卻僅僅只是司馬懿心中的一念頭,然後就付諸實施了。
當司馬懿宣布撤軍之時,眾將明顯的都愣了,按理說現在司馬軍和并州軍已經進入到了相持的階段,這個階段,比得就是雙方的耐心,如果司馬軍一直保持現在的這種打法,相信不久的將來,司馬軍可以拿下并州來。
司馬師上前道:“淮南有事,父親何不遣一上將,領兵平定之,又何必親自前往?”
說實話,并州和淮南相隔在千里之外,本來司馬懿在并州打仗就很辛苦,此番轉戰千里,而且還要求迅速前進,司馬師很是擔心司馬懿的身子吃得消吃不消?
司馬懿目光沉穩堅如鋼鐵,他緩緩地點點頭,道:“淮南之事,茲事體大,容水得任何的錯漏,所以,為父必須親自前往,不敢假他人之手。”
司馬師知道父親輕易的不做決斷,而一旦下定決心之後,八頭牛都拉不回來,此事既然他已經決定了,那就誰也勸他不得了。
司馬懿一旦決心撤軍,那麼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就將會有所行動,不過就算要走,司馬懿也必須要安排好北邊的事務,以達到牽制曹亮的目的。
撤出上黨是必須的,否則一旦司馬軍大軍撤走,殘餘的軍隊幾乎會被曹亮的軍隊所碾壓,這種給別人送餐的做法,司馬懿肯定是不會採用的。
但放棄高都,那就意味著此次北征并州徹頭徹尾地失敗了,從情感上來講,這很難讓司馬軍的將士們所接受,畢竟為了這麼一點地盤,現在司馬軍幾乎付出五六萬人的代價,但到頭來卻依舊是一無所獲,讓司馬軍的士兵普遍是鬱悶不已。
但司馬懿的態度卻是十分的決絕,他決定在并州境內不留一兵一卒,那就肯定會辦得到,而且撤軍之時是最危險的時候,曹亮就像一隻狼那樣蹲著,注視著司馬軍的一舉一動,只要有合適的機會,就會狠狠地咬上一口。
所以撤離上黨對於司馬懿來說,也必須要謹小慎微一些才行,絕不能給曹亮留下咬上一口的機會。
撤退的時候,司馬懿並沒有選擇原路返回,而是從虎峪口轉而向東南,裝出一副搜尋并州軍隱藏部隊的模樣,而到達了白陘之後,則火速地穿越這條峽谷,退回到河內林慮。
司馬軍的撤退相當的突然,事先沒有任何的徵兆,這樣才能給曹亮一個措手不及,就算曹亮想要阻截和追擊,也完全是來不及調動人馬的。
更何況司馬軍走得是先前並沒有走過的白陘,所以在司馬軍到達白陘之前,曹亮是萬萬不會想到司馬軍會在這個時候急流勇退,等他發現之時,司馬軍早已是揚長而去,返回了河內。
司馬懿之所以選擇從白陘撤軍,一方面是為了迷惑曹亮,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平定兗州叛亂的需要。
從上黨前往兗州,最近的一條路就是走白陘到林慮,再從林慮向東到白馬,從白馬渡渡過黃河,便可直抵兗州,比起上黨返回洛陽之後再從洛陽前往兗州,到少能近一半的路程。
司馬懿最擅長的,就是玩這種長途奔襲的招數,當年他屯兵宛城時,孟達在新城叛亂,司馬懿先斬後奏,僅僅只用了八天時間,就殺到了上庸城下,殺了孟達一個措手不及,最後攻破城池,擒獲了孟達。